4月14日7時40分,雷州流沙灣海域的南雁海洋牧場上,生動演繹著一場深海養殖的“四季接力”。(據4月15日《湛江日報》)
當雷州流沙灣的晨曦照亮海面,47口深海網箱正奏響獨特的生產韻律——這邊廂,春收的金鯧魚躍動銀鱗;那邊廂,春種的金鯧魚苗游向深藍。春收與春種“同框”的震撼畫面,揭開了深海養殖“四季接力”模式的神秘面紗。這一幕,不僅勾勒出耕海牧漁的生動畫卷,更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邁向新高度的縮影。深海養殖“四季接力”模式的出現,打破了傳統養殖的時間與空間限制,為做強做大“藍色糧倉”作出了全新探索。
深海養殖“四季接力”,究竟有多硬核?
“四季接力”模式的核心,在于對海洋資源的深度挖掘與高效利用。傳統養殖往往受限于季節、氣候等自然條件,難以實現持續穩定產出。而“四季接力”模式,通過精準把握水溫、環境等要素,合理安排投苗與捕撈周期,讓深海網箱成為“永不落幕的養殖場”?!按好鐚⒃?月進行分網”“整個養殖周期需更換5次不同規格網箱”“這批魚苗將在國慶節前后收獲”“屆時立即開啟新周期”……這種對養殖節奏的精細化把控,本質上是人類利用科學技術,對海洋生態規律的深入理解與巧妙運用——這是新質生產力的挖掘與迸發?!八募窘恿Α蹦J讲粌H提高了海洋資源的利用效率,也讓海洋產品的市場供應更加穩定,有效滿足了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四季接力”模式推動了海洋養殖產業的轉型升級。湛江三面環海,擁有2.1萬平方公里的廣袤海域,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市,水產總產量和總產值連續20多年位居廣東省首位。雷州流沙灣深海養殖實現“春苗秋收與秋苗春捕的雙季輪作無縫銜接,讓四季都有穩定產出”,正是產業升級的鮮活例證。新質生產力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精準環境調控、生態管理等現代技術的應用,讓海洋養殖不再是簡單的資源獲取,而是成為一個集技術創新、生態保護、經濟效益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這種產業升級,不僅提高了海洋產品的“量”與“質”,還延伸了產業鏈條,帶動了種苗培育、冷鏈物流、市場營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湛江海洋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四季接力”模式更是具有深遠意義?!爸袊且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鄙詈pB殖作為海洋食物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四季接力”模式,穩定增加了優質水產品的供給。它拓寬了食物來源渠道,豐富了民眾的餐桌,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這種模式還能減少對陸地資源的依賴,緩解陸地農業生產的壓力,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
深海養殖“四季接力”,既是對海洋生態規律的創新應用,也是新時代“向海圖強”的生動實踐。以技術創新為舟、以產業升級為帆,湛江在南海碧波之上書寫著保障糧食安全、壯大藍色經濟的時代答卷。當科技創新持續賦能海洋牧場生產,當“四季接力”的經驗在萬里海疆復制推廣,這片湛藍海域必將托起更豐盈的“藍色糧倉”,為端牢“中國飯碗”、建設海洋強國注入生生不息的藍色動能。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