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1日,是第30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4月2日《湛江日報》)
交通安全,牽系著千家萬戶的幸福,關乎每一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開展交通安全教育,校園無疑是最為關鍵的前沿陣地。中小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相對薄弱。但與此同時,他們又是未來社會交通的主要參與者。近年來,涉及青少年的交通事故不時能在社交媒體上刷到,部分原因正是由于他們對交通規則的認知不足、安全意識的淡薄。因此,培養中小學生逐漸樹立起正確的交通觀念,培養良好的交通習慣,能從源頭上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這也是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與湛江教育部門當前大力推動的“三個習慣”培養不謀而合。
從一些地方學校的實踐來看,開展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容易陷入一些誤區,應當引起各方警惕。
有的地方將校園交通安全教育的資源過度傾斜于所謂的示范校、重點校,嚴重影響了校園交通安全教育的覆蓋面。交通安全關乎每一個孩子的生命健康,不應因學校的知名度、辦學規模而有所區分。那些普通學校的學生同樣需要系統、專業的交通安全教育。以一些偏遠地區學校為例,周邊交通設施相對落后,道路狀況復雜,學生上下學途中不是面臨著更大的安全風險?對此,學校要主動做好聯系溝通工作,邀請相關專家、工作人員走進校園進行面對面宣教互動。同時,結合學校周邊的道路交通情況,制定貼合上下學高峰時段的交通疏導方案,為家長和學生們營造更加安全的出行環境。
很多學校已經意識到,校園交通安全教育應摒棄傳統單一的灌輸模式,走向多樣化、趣味化。但即便采用了制作動畫片、短視頻等方式進行宣教,依然收效甚微。這是因為,盡管采用了時下更受歡迎的宣教模式,但無論是從創意策劃還是內容制作上還是與學生需求“脫節”。先進的傳播方式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帶來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只有在內容上真正“打動”學生,才能實現“入腦入心”、外化于行。另外,這些交通安全宣教動畫片、短視頻創作不易過度娛樂化,否則大家都當一場“喜劇”來看,誰又能真正認識到違反交通規則可能承擔的嚴重后果?
部分學校在交通安全教育中只勸不罰,使得一些交通違規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部分學生和家長對交通安全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諸如不佩戴頭盔、逆行等違規行為。如果只是進行口頭教育,而不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這些違規行為很可能因“不方便”“趕時間”等借口,被視作一紙空文。適當的處罰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學校要把養成“三個習慣”重視起來,對不佩戴頭盔的學生進行恰當的批評教育,這樣才能有效增強他們的交通安全意識。
交通安全教育,從校園啟航。它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攜手共進,通過創新教育方式、豐富教育內容、加強教育實效,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安全、有序的交通環境,讓交通安全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