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手機屏幕在黑暗中泛著幽幽的光。我常在這時候打開常去的論壇,像推開一扇虛掩的門,走進一個永不落幕的沙龍。
這里永遠熱鬧。有人分享陽臺種菜的心得,配圖里的西紅柿紅得發亮;有人討論最新的航天技術,專業術語間夾雜著俏皮話;還有人記錄著城市角落的老建筑,斑駁的磚墻上爬滿時光的紋路。形形色色的ID背后,是無數有思想的人在碰撞、在交融。
這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的《立論》。滿月酒席上,有人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有人說要做官,唯獨那個說要死的客人遭到痛打。論壇何嘗不是如此?針對某事物,有人唱贊歌,有人潑冷水,有人插科打諢。但在這里,即便是“要死”的言論也不會挨打,頂多收獲一串表情包。
近日,一則消息在論壇炸開了鍋:某文藝出版社轉制為企業。一時間,文學的神圣性、市場化與藝術性的平衡、出版業的未來等話題甚囂塵上。
“文學要完!”一位老ID痛心疾首,“資本逐利,誰還愿意出版那些小眾但優秀的作品?”
“未必是壞事。”另一位網友反駁,“市場化反而能讓更多好作品脫穎而出。酒香也怕巷子深,適當的營銷不是罪。”
“你們太天真了。”又有ID插話,“現在誰還看書?短視頻才是王道。文學早就邊緣化了。”
“邊緣化?”一位年輕網友曬出自己創辦的文學公眾號數據,“看看這些閱讀量,文學從未離開,只是換了形式。”
論壇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世間百態。有人炫耀自己新買的奢侈品,立刻有人指出過度消費的危害;有人抱怨生活不易,馬上有人分享逆襲的故事。這里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永遠的輸家。今天你在這個帖子里被懟得啞口無言,明天可能在另一個帖子里妙語連珠。
最動人的是那些深夜的樹洞帖。陌生人在這里卸下偽裝,傾訴著白天不敢說的秘密。有人失業,有人失戀,有人失去至親。而回帖里總會出現溫暖的文字,像黑暗中的螢火蟲,雖然微弱,卻足以照亮前路。
論壇就像一座永不關閉的茶館,各色人物來來往往。有人高談闊論,有人默默傾聽,有人插科打諢,有人針砭時弊。但無論如何,這里始終保持著一種奇妙的平衡:既不會讓某種聲音獨大,也不會讓任何聲音消失。
在這個虛擬的空間里,我們終于學會了如何與不同相處。就像魯迅先生筆下那個說真話的客人,在論壇里,他或許不會被挨打,反而可能收獲多多點贊。這大概就是網絡時代給我們最好的禮物:一個可以說真話的地方。
夜深了,論壇依然熱鬧。我關掉手機,黑暗中仿佛還能看見無數光點在閃爍,那是思想碰撞的火花,照亮了這個時代的夜空。而關于文學命運的討論,或許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只要還有人愿意在深夜里為一個標點符號較真,文學就永遠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