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市2024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以及相關工作情況,并就記者提問進行了回答。
湛江港灣美如畫。
環境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全省前列
2024年度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提質。2024年,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全省前列,六項主要污染物全面達標,綜合指數2.56。AQI達標率為97.8%,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21.4微克/立方米,連續5年穩定優于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期第二階段目標值。去年,我市AQI達標率和PM2.5濃度均超額完成省下達考核目標任務(AQI達標率≥96.1%,PM2.5濃度≤22.0微克/立方米)。
我市7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完成省下達的85.7%的考核目標,其中,黃坡和黃竹尾水閘2個國考斷面、大水橋河文部村和大水橋水庫2個省考斷面均比年度水質目標提升1個類別。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湖光巖湖入選省級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為全省2個湖庫類型之一,也是我市第一個申報成功案例。
我市全年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為95.4%,超過省下達92.1%的水質目標,位居全省前列。金沙灣入選國家級美麗海灣。我市環境空氣質量、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近岸海域水質持續位居全省第一方陣,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
湛江污染防治攻堅各項工作取得新進步。我市工業移動面源協同治理,系統推進大氣污染防控。我市大力推進工業源污染物減排,加強面源精細化管控,嚴打露天焚燒秸稈、垃圾和違規銷售、燃放煙花爆竹等行為;開展施工揚塵防治專項整治行動和道路防塵常態化聯合執法。
湛江“工程+管理”雙拳出擊,扎實開展水環境整治。我市“一斷面一方案”推進斷面水質攻堅,逐個流域編制污染源排查整治清單并每月動態更新,強化對水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和滯后重點工作分析預警,通過“工程措施+管理措施”提升水質;推動鶴地水庫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市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其中納入省年度重點攻堅任務的營仔國考斷面月均達標率提高了16.7個百分點,黃竹尾水閘國考斷面月均達標率提高了8.3個百分點。
我市陸域海域統籌管控,近岸海域與人居環境同步優化。持續推進雷州三吉灣、徐聞外羅灣、吳川博茂港灣等美麗海灣創建,基本完成新一輪全市入海排污口排查、監測及重點入海排污口溯源工作,摸清入海排污口底數;推進海水養殖污染治理,全年對28個重點入海排污口、20條入海河流進行監測預警,及時將超標情況推送屬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督促抓好整改;全市已基本建立岸灘垃圾清理長效機制,逐步建立垃圾清理工作臺賬,我市近岸海域水質逐步改善。全域12149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為68%,超額完成省民生實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
湛江“無廢城市”建設提速,全面提升危險廢物管理水平,我市連續多年在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省級評估工作中獲得優秀成績。
赤坎金沙灣。
降碳減污做法創新
2024年,我市八部門聯合印發了《湛江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制定針對性措施,部署強化源頭管控、重點領域減排、深入治污、創新示范等四大重點工作任務。其中,市生態環境局加強指導幫扶,主動向企業宣貫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申報政策,激發企業治污減排動力;積極配合工信部門推動重點用能工業企業開展清潔生產改造,重點企業減污降碳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重點行業單位產值碳排放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造紙行業累計下降30%以上,電力、水泥和石化行業累計下降率均超過20%,鋼鐵行業累計下降率超過5%。
市生態環境局積極參與碳市場建設,指導控排企業按時規范填報碳排放數據,連續六年履約率達到100%。2024年,我市超過70%控排企業配額出現盈余,全市配額總盈余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60.62萬噸,同比增長36.92%,折合當前市場價賣碳可獲得經濟收益約8000萬元,這是我市自2021年度碳交易首次扭虧為盈以來,在全省碳市場再次邁上新的臺階。我市降碳減污的好經驗好做法被《中國環境報》《廣東生態環境》宣傳報道。
保持海岸環境整潔 提升濱海旅游體驗
近年來,我市主要從建機制、強督導、抓落實等方面著手,清理海上和岸灘垃圾。建立“第三方服務+志愿凈灘+政協民主監督”的垃圾清理長效機制。聘請第三方專業公司在金沙灣海域內常態化巡回,全覆蓋打撈清理海上和岸灘垃圾。開展志愿凈灘活動,市直90個單位分別包干1.2公里左右岸段,定期清理岸段垃圾。
同時,社會志愿者、社會團體和企業單位紛紛加入志愿凈灘活動。充分發揮市、縣兩級政協民主監督作用,對全市41段沙灘實施“灘長制”,391名市縣(市、區)政協委員擔任“督長”和責任委員,對岸灘垃圾巡查監督。定期對重要海岸段開展無人機巡查航拍監管,各縣(市、區)實施鎮村網格化管理,安排專人分區包干,落實清理責任。目前,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公眾參與、齊抓共管的海上垃圾清理體系,用最少財政資金,持續保持了海上和岸灘整潔。
生活環境安全宜居
保障“住得安心”,關鍵是要落實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風險,確保建設用地開發利用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市生態環境局始終把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監管作為工作重點,采取系列舉措,筑牢安全屏障。包括抓好“一批企業”,防范新增污染。抓準“一本臺賬”,確保應調盡調。會同自然資源部門建立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聯動監管機制,制定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報告評審工作指南。對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每季度動態更新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基礎信息臺賬,推動土地使用權人依法開展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十四五”以來,累計完成110余個地塊土壤調查,為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超過400萬平方米安全用地。抓實“一張清單”,降低周邊影響。推進8個納入優先監管清單的地塊污染管控工作。指導縣級政府批復設立4個地塊管控區域,統一設置告示牌,明確規定土地使用權人管控主體責任。抓嚴“一個名錄”,防止違規開發。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