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記得人生第一次奔赴雷城的情形:一條被海潮侵蝕的南渡河大堤,一條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一輛笨重老舊的客車,一位面孔青澀的學子,一種對未來的慌張和憧憬……從鄉下到縣城,幾十公里的路程,我和父母親在車上整整搖晃了兩個多鐘頭。
1987年,14歲的我就這么一腳踏入陌生之地,將青春和夢想寄放于此。那時候的我也未曾想到,雷州成為我夢想啟航和日后工作、生活的地方。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就讀于海康二中(現在雷州二中)。逢周末,年少的我總喜歡約文學社幾個“志同道合”社友,行走在老街古巷、寺院祠堂,幽靜斑駁的石板路巷上映照著我們瘦瘦的身影,騎樓街、蘇樓巷、真武堂、東坡井……透著歲月的溫度,講述著時光深處的故事。一條彎窄若蛇形的曲街,集中縣政府、糧食局、圖書館、財政局、電影院、文化館等十多個機關單位。低矮的圖書館里有許多藏書,每個周日的時光,我基本都“泡”在那里。
彼時的雷城,縣城很小,最高樓是位于“十字”街八層樓的外貿大廈,最繁華街道是雷州大道和曲街,逢上下班時大車小車混道行駛,人來車往,擁堵不堪。來往海南必經陸路207國道自北向南穿城而過,車輛開過,塵土滿街飛揚。從校園出來,走幾百米便來到汽車總站及全城商貿集中地。如果不在攤販前駐留或走進商店踟躕,僅需一個多鐘便可將巴掌般大的城區逛完。
歲月如梭,人生幾十年一晃而過。在故鄉工作三十多年的我,對雷州愈加熟稔和親近,幸運地見證了它幾十年來的發展變遷。
雷州自唐貞觀八年(634年)雷祖陳文玉改東合州為雷州算起,它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時光遠去,宋代寇準、李綱、蘇軾、蘇轍等名相賢士貶謫雷州,傳播中原文明,點亮雷州文化之光;馮夢龍《警世通言》中記載“天下四絕之首”的雷州換鼓源自雷州,名聞遐邇;被喻為“南方兵馬俑”雷州石狗,憨態可掬,古樸滄桑,于歲月時光中靜靜屹立,守望大地……雷州方言、雷歌雷劇、雷州石狗、雷州窯、雷州儺舞等“雷”文化意蘊深厚,搖曳多姿;雷祖祠、三元塔、雷州西湖、十賢祠、天寧寺等名勝古跡遍布全城,吸引無數游客慕名而來。雷州換鼓、雷歌雷劇、雷州石狗、雷州方言等11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不久前,廣東省大型新編歷史雷劇《陳瑸》相繼亮相意大利羅馬、紐約國際電影節,接連斬獲“亞洲最佳戲劇獎”“提名獎”的國際殊榮。雷劇已成為世界認識雷州的一扇窗口。故鄉歷史文化,包括我在內的雷州人內心無不充滿了驕傲與榮光。
1994年雷州撤縣設市后,雷州發展更快了,城區面積不斷擴大,人口增加了好幾倍,建成南湖風景區、博物館、購書中心、文化館等。如今,隨著城區擴容提質,雷城拓寬“東聯西拓、南優北進”城市發展格局,“麻雀小城”變身“雄鷹之城”。四環八縱交通網絡已構成,城區主干道暢通無阻。過去坑坑洼洼、塵土飛揚的大街小巷鋪上了瀝青硬底,整潔美觀,四面來風。街道兩旁遍植綠樹鮮花,生機盎然。新城區高樓林立,小區環境幽雅,配套齊全;新建的學校、廣場靚麗氣派;獨具雷州歷史文化的特色景觀性建筑不斷涌現。華燈初上,雷州西湖、南湖波光蕩漾,博物館、沫若亭、九曲橋、購書中心、蘇公亭形成“U”字景光帶,流光溢彩,閃爍的霓燈倒映湖中,如夢似幻。南湖廣場、人民公園,人們盡情輕歌曼舞,踩著滑板車的小朋友輕盈穿梭,自娛自樂的雷劇表演更吸引著休閑的市民駐足觀賞。節假日里,雷州西湖、雷州博物館、三元塔公園、雷祖祠、茂德公鼓城等游人如織。清晨日暮,綠草鮮花簇擁的西湖水庫、雷陽湖碧道,清風拂面,笑聲陣陣,只見無數身影或漫步、或暢跑,放飛心情,盡享灣灣湖風碧水帶來的無限快意。曲街、南亭街、二橋街、夏河里等改造提升后的歷史古街區,讓名城留下記憶和鄉愁,已成為雷州網紅“打卡”新景點。
如今,雷城古城區古色古香,煥發神采;新城區綠影婆娑,清風拂面。城區公園、廣場、書店、碧道、公廁等隨處可見。行走在雷州,“讓文明行為成為習慣,讓志愿服務成為時尚”之類正能量公益廣告處處顯現,上口又暖心的宣傳語不僅映在人們眼球上,更是潤入心里,踐于言行中。驅車沿新城大道、207國道、工業大道、新建環城路兜轉一圈,天藍、水碧、道暢、田綠、城美……一幅幅美景撲面而來,令人神清氣爽,我心頭翻涌著萬千感慨。
撤縣設市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雷州又相繼摘取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楹聯文化城市、中國書法之鄉、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一張張閃亮的“國字號”城市名片,見證著雷州近幾十年的迅猛發展和非凡成就。在雷州,我看見了一張張陽光、友善、自信的臉龐和熱情,感受到了一浪浪滾燙的崇文重教、獎學獎教的熱度和風尚,體悟到了一股股逐夢的力量和堅韌。正是這些繼往開來、勇于奮進的雷州人,成就著今日的新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