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桂、湘、黔交界處的廣西三江,有很多風雨橋,盡管歷經風雨、飽經滄桑,至今依然挺立在鄉野阡陌間、山澗溪流上。
大年初三,我攜夫人驅車從家鄉高州一路北上,來到了“世界橋樓之鄉”三江,徘徊在風雨橋上,盡情領略侗鄉秀麗自然風光、獨特人文風情。
因境內榕江、潯江、苗江三條大江逶迤多姿而得名的三江,風雨橋多,與當地的地形、氣候有關。全縣就有像葉脈狀密布的大小河流74條,春多寒潮陰雨,夏有暴雨高溫。為便于出行,勤勞智慧的侗族人民便修建了一座座擋風避雨遮陽納涼的風雨橋。
來到橫跨潯江之上的三江風雨橋,忽然飄起淅淅瀝瀝的雨絲。煙雨中,橋面上車水馬龍,依然游人如織;河面上升騰起薄薄水霧,亦真亦幻;橋下涌動的清波,更為風雨橋平添幾分靈動。
靠在廊椅上眺望,三江縣城就像一卷山水相依的水墨畫軸,純樸而秀氣。而與之相互呼應、連袂成片的“侗鄉第一鼓樓”——三江鼓樓、世界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筑“侗鄉鳥巢”——東方斗牛場、侗鄉木樓老街——月亮街,侗鄉古韻如破壇的陳酒隨風飄來。
三江的風雨橋多,行走在青山綠水間,不經意間就會遇上侗寨,只要有河流或溪澗經過,就必有風雨橋。常常一橋才過,一橋又迎。這些興于漢末至唐代的侗族風雨橋,雖部分為近年重建,各具豐采,但都一脈相承,由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成,結構嚴謹,造型獨特,猶如時光隧道,連接著侗寨的歷史,連接著侗鄉的未來。
以風雨橋和石階小道寨寨相連的程陽八寨,是廣西侗族風貌保存最為完好的區域。被群山包裹、張燈結彩的寨內,炊煙裊裊,溪水潺潺,綠樹成蔭,鼓樓高聳,鱗次櫛比的吊腳木樓依山傍水而建。沉浸在節日氛圍中的程陽八寨,寨寨歡歌,卻古樸依然。
已走過百年風雨的程陽風雨橋,猶如一條歲月長廊橫臥在林溪河上,被稱為“世界十大最壯觀橋梁”之一,也是程陽八寨內最閃亮的明星。它的獨特之美在于橋、亭、廊三者渾然一體,5個多重歇山頂、檐翼欲飛的臺亭,集侗族閣式、塔式鼓樓造型于一身,是侗族風雨橋中的杰出代表。它的驚人之處則在于采用吊腳懸柱的簡支托架法,整座橋長77.76米、橋道寬3.75米、橋高11.52米的壯觀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穿斗式組合銜接,直套斜穿而成一個牢固整體。臺亭內頂部更是大小條木縱橫交錯,榫卯相吻恰到好處,讓人看罷眼花繚亂,又不得不佩服侗族匠人精湛的建筑技藝。
每一座風雨橋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獨特的文化內涵。橋上的每一處細節,如橋上的紅燈籠、亭子中的精美雕刻、供奉的關公等神靈,都透露出侗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熱愛與向往。行走在這些風雨橋上,面朝著一個個如詩如畫的侗寨,時間的腳步仿佛變得緩慢,讓人忘卻了塵世煩惱,只想靜靜地享受這份難得的寧靜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