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十五連續兩個晚上,遂溪縣北坡鎮鎮圩燈火璀璨、人山人海、熱鬧非凡,2025第二屆廣東(遂溪)北坡游魚文化周暨典型鎮特色文旅嘉年華活動在這里舉行。(2月13日《湛江日報》)
當下,地方特色文化IP的打造與發展,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賦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力量。然而,實踐中也有不少地方陷入了“有IP卻無流量”的尷尬境地,精心塑造的文化IP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難以吸引大眾關注,更無法有效帶動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如何將“有IP”轉化為“有流量”?遂溪縣北坡鎮的“游魚IP”帶來了豐富的經驗與有益的啟示。
游魚IP的成功,源于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創新表達。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坡游魚承載著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從傳統的民俗活動,到登上央視舞臺、走進人民日報,游魚IP實現了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華麗轉變。這一轉變,不僅是文化傳播的勝利,更是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通過對元宵游魚民俗的重新包裝與演繹,特別是游魚文化周等活動的舉辦,“游魚IP”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在游客的打卡體驗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特色文化IP,不是展示人前的“花瓶”,挖掘其產業帶動能力,才能物盡其用。北坡鎮以游魚IP為核心,舉辦文化周活動,將文化、體育、美食、娛樂等產業有機融合,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在推進“百千萬工程”中,各地應借鑒這一經驗,圍繞特色IP構建多元化的產業體系。以“游魚IP”為例,接下來就應該在“一魚多味”上下功夫:打造IP主題景區、民宿;開發文創產品,將IP元素融入農產品、手工藝品中;舉辦四季不同主題活動,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游魚IP”實踐證明,通過產業融合,拓展IP的商業價值,能有效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對于一個地方而言,如果特色IP是“面子”,那么環境條件就是“里子”。借“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之東風,北坡鎮積極改善鎮區面貌,建設游魚文化館等設施,為游魚IP的發展、游客的沉浸體驗提供了有力支撐。這也提醒我們,在打造特色IP助力“百千萬工程”時,要注意整體規劃,提升交通、通信、水電等硬件水平,同時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宜居宜業水平。
最后,“游魚IP”之所以能迅速“游”出圈,媒體的宣傳推廣功不可沒。2月12日晚的北坡游魚直播,在湛江日報社全媒體矩陣的助力下,收看量超300萬人次。可以通過與湛江日報等媒體一起舉辦IP主題活動,持續性地保持IP在線上線下“曝光率”,吸引更多的關注和資源。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