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珍堂農耕文化館藏一角。
留住農耕記憶,守護一方鄉愁。近日,記者到吳川吳陽鎮采訪時獲悉,該鎮橋頭村委會朝陽村有一間池珍堂農耕文化館,館藏有300多件(套)農耕用具及各類物件,向人們展示著傳統農耕生產生活器物,還原著農耕生活場景,守望著悠悠鄉愁。
木犁、鐵犁、耙、打禾機,印著時光痕跡的搪瓷臉盆和杯碗,還有縫紉機、織布機……近日,記者走進朝陽村池珍堂農耕文化館,各式各樣的老物件讓人目不暇接,一件件老物件、一個個生活場景,都是歲月的痕跡,仿佛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該農耕文化館分7個小室。一室展示20世紀50年代農家結婚的婚轎、婚床、嫁妝木箱、梳妝臺等。二室展示農村從泥巴墻茅頂房到磚混結構建筑演變過程的夯土磚、紅磚、瓦片、瓦筒及杉木桁條,還藏有明成化十四年燒制的吳川縣城墻磚,清代的陶罐、碗碟等。三室為書房,收藏全家幾代人讀書的書本3000多冊。池珍堂成立家庭式獎學基金會,鼓勵子孫后代學習向上。四室、五室內保存了20世紀80年代前吳陽常用的農耕用具,如木犁、鐵犁、耙、打禾機、脫粒棒籮、織布機、風車、風箱、鋤頭、小鏟、大鏟、插秧線、水車、畚箕、鐮刀、禾槍等一大批農耕用具,以及28寸自行車、82年的縫紉機、電風扇、黑白電視機、20年代前的藤制保溫瓶、藤制旅行箱、果盒、馬鞍、彈棉花懸弓、60年代以前的陶瓷罐及碗碟等生活用具。六室為廚房,用紅磚切成的灶臺至今還可以燒火做飯,里面擺放著各種生活用具。七室為武館,陳列了獅、鼓、木人樁、馬車、弓、刀、劍、棍、矛、戟、杈、藤牌、雙節棍等練武工具一批。
“一鋤一鐮,這里的每一件器物都與生產勞作、衣食住行密切聯系,展示了農耕文化的發展脈絡,蘊藏著世代傳承的文化記憶。”池珍堂農耕文化館負責人許志勤說。據悉,該農耕文化館始建于1982年,為二層磚瓦房,占地面積15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平方米,副樓約100平方米,合計建筑面積400平方米,為許錦池、林惠珍夫婦修建。2018年許錦池、林惠珍子女把房屋重修,為了不忘父母一生的辛勤付出,把父親許錦池、母親林惠珍名字后的一個字結合命名為《池珍堂》,并作藏頭對聯“池塘慣洗千年硯,珍寶何如萬卷書”,成立“農耕文化館”和“農家書屋”免費開放。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