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共建綠色家園 共促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在漁港公園舉辦,現場吸引了500多位市民參與。(據12月19日《湛江日報》)
在《湛江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頒布一周年之際,“共建綠色家園 共促垃圾分類”宣傳活動舉辦,垃圾分類大轉盤、垃圾分類沙包投擲等游戲寓教于樂,為推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提升市民環保意識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垃圾分類看似是生活小事,實則關系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近年來,隨著公眾環保意識增強,垃圾分類日益成為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不斷強化居民垃圾分類意識、養成習慣,實現從“要我分”到“我要分”、從“教我分”到“我會分”的轉變,有助于從源頭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要想真正實現垃圾分類工作的長遠目標,僅僅依靠幾次宣傳活動遠遠不夠。習慣的養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持續不斷地宣傳引導與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何在生活應用場景中推出有效舉措,鼓勵更多市民主動參與到生活垃圾分類中來,方是解題關鍵。
一些城市推行“互聯網+垃圾分類”模式,通過開發專門的垃圾分類App,為市民提供便捷的垃圾分類指南與積分兌換平臺。市民只需用手機掃描垃圾,就能迅速知曉所屬分類,并可依據分類投放獲取積分,兌換生活用品。這一做法巧妙地借助科技力量,將垃圾分類變得趣味化、可視化,極大地提高了市民的參與積極性。比如河北邢臺市,依托第三方環衛公司開發微信小程序,實現線上預約下單、線下專人上門收購,搭建“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全產業鏈生活服務平臺,大大減輕了傳統模式下廢品堆積、自行收拾變賣的負擔。回收的廢舊物資,由專車運至可再生資源分揀中心進行壓縮打包,出售給有資質的資源再生加工廠,實現了“閉環”。推行定點投放,做好選址設計及宣傳引導,而不是將原先的垃圾桶“一撤了之”;升級改造垃圾房,添加投放口自動感應、定時噴霧除臭等功能,讓投放體驗更好;開發小程序,方便用戶在線預約上門回收或查詢服務點,推動低值垃圾有效回收……通過一系列實在又有效的舉措,不少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市民參與度在持續上升。
實踐證明,垃圾分類需要全民參與,也需要機制完善、設施配套。服務越精細,配套越完善,就越能激發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就越能促進垃圾分類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如何根據湛江實際探索出一系列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新機制、新模式、新方法?如何實現分得出來、運得出去、分類處理到位、回收利用有效的良性循環?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