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燚1號海洋牧場養殖平臺。記者李忠 攝
湛江發展的腳步,因為一個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節點而更加堅定鏗鏘。
2023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首站就來到湛江,從海洋漁業、生態保護,到港口運營、水資源配置,從耕海牧漁,到調豐補缺,每一處都事關民生福祉,每一處都承載戰略考量。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一年多來,我市各級人大代表在深學細悟上下功夫,深入基層、扎實調研、履職盡責、積極作為,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為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發聲,為推動湛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湛江灣實驗室。記者殷翊展 攝
樹立大食物觀
耕海牧漁逐夢深藍
向海而興、向海圖強,遼闊的海洋是藍色的“糧倉”、豐茂的“牧場”,作為廣東省海岸線最長的地級市,湛江是廣東發展海洋牧場、打造藍色糧倉的天然主戰場。
一年多以來,市人大代表、湛江灣實驗室海洋裝備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董陽澤堅持把履行代表職責、發揮人大代表示范帶動作用與本職工作緊密結合,深入漁業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廣泛開展座談、走訪,加強與各職能部門的溝通合作,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大力推動深遠海養殖裝備與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助力湛江海洋牧場建設。“我將發揮好人大代表作用,持續關注海洋牧場的建設,提出與海洋牧場建設、海洋裝備科研創新有關的高質量建議,促進產學深融合,推動科研成果落地產業化,為湛江書寫藍色經濟新篇章貢獻力量。”董陽澤說。
把溫暖化為激勵,把鼓舞化為動力。湛江灣實驗室步伐堅定,在探索海洋牧場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今年4月10日,廣東省目前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養殖平臺“恒燚1號”在湛江建成投產;全球首創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臺湛江灣1號、全潛懸浮定深柱穩式綜合試驗養殖平臺海塔1號正在緊張建造中……一個個項目的建設和投產,都是湛江踐行囑托、推動現代海洋牧場建設蹄疾步穩的生動縮影。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海飼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中心主任程開敏對我市海洋產業發展的前景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人大代表一頭連著黨委和政府,一頭連著廣大群眾,傳遞著人民呼聲,凝聚著人民期盼。一年多以來,程開敏立足本職工作,到水產養殖一線走訪,積極與養殖戶溝通交流,調研水產養殖現狀,了解行業發展的難點和痛點,傾聽從業人員的心聲,在今年全國人代會上提出多個關于海洋建設的建議,如《關于加快深遠海網箱養殖建設發展的建議》《關于支持湛江市建設南方水產種業基地的建議》等,為湛江海洋強市建設貢獻代表力量。
程開敏認為,發展深遠海網箱養殖是海洋牧場建設的重要實踐,我市應圍繞新增適養品種培育等開展技術攻關,建立深遠海網箱養殖生產體系,加大融資渠道和力度,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強化政策支撐保障,用好財稅與金融保險政策支持,促進水產品養殖提質增效升級。同時,湛江應積極尋求國家和省的扶持,加快南方水產種業基地建設,支持湛江企業申報國家級水產種業龍頭企業與國家級水產種業產業園,完善育、繁、推一體化水產良種體系建設。
如今,湛江在突破種業發展“卡脖子”難題,強化“湛江芯”地位方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硇洲族大黃魚研究院、湛江蠔產業技術研究院先后成立;全省規模最大的新型智能桁架式養殖平臺“海威2號”順利下水;湛江國際水產城、湛江農發集團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湛江(坡頭)海工裝備產業園項目、中國蠔都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項目等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集中開工,藍色牧歌愈奏愈響,“海上新湛江”正從一片深藍中走向未來。
遂溪縣嶺北鎮輸水儲水網絡建設項目。記者張鋒鋒 攝
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
多措并舉寫好“水文章”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市人大代表,湛江市粵海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兆斌立足本職工作,充分發揮崗位優勢,在工作過程中時刻關注群眾的飲用水問題和水資源配置問題,經常深入基層,走到群眾中,通過調研、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聽取群眾的“心聲”,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了解群眾在水資源使用方面的需求和訴求。同時,他積極搭建相關政府部門與群眾的溝通交流平臺,邀請相關政府部門、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和群眾代表共同探討水資源配置問題,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對水資源配置的意見和建議。
今年年初,李兆斌撰寫并向市人代會提交了關于推動雷州半島“百庫千塘萬池”輸水儲水網絡建設、保障農村供水安全,關停湛江市區及各縣(市、區)地下水,加快推進老舊管網改造,加快構建水資源城鄉一體化配置格局,完善城鎮供水價格機制等建議,進一步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推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發展。這些建議均得到了相關政府部門的肯定和支持,并加快了全市水資源配置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見效。如新建的鶴地引調水工程、坡頭供水工程等一批改變水源結構和供水格局的重大水務基礎設施,實現了主城區原水供應主要由地下水源向全面地表水源轉換的歷史性跨越;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現代化的徐聞港。記者歐陽澤 攝
從隔海相望到抱團聚力
粵瓊相向而行成為現實
跨越海峽,粵瓊相向而行、緊緊相擁,古港涌動新潮。
“徐聞的發展,離不開對接服務海南。”市人大代表、徐聞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陳祺星認為,要全力推動徐聞港建成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現代化水陸交通運輸綜合樞紐,加快推進示范區內的項目建設,特別是湛江港徐聞港區荔枝灣作業區通用碼頭工程及瓊州海峽客滾運輸應急保障基地項目,進一步提升徐聞縣對接服務海南自貿港的能力和水平。
在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陳祺星提交了《加快推進高質量建設廣東·海南(徐聞)特別合作區的建議》,并在實際工作中謀劃示范區徐聞片區的規劃范圍、發展定位、產業布局及開發時序等,大力推動示范區上升為國家級區域發展平臺。他認為,在徐聞港新區共建海南自貿港重要物資供給保障基地是保障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應有之義。一方面,在徐聞設立應急物資集散中心,在臺風等極端天氣情況下就可以高效便捷完成對海南自貿港的應急物資保障。同時,徐聞還可以利用徐聞港新區的土地資源優勢,圍繞為海南自由貿易港主導產業做配套,創新和深化“海南總部+湛江基地”、“海南研發+湛江制造”等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加快發展康養和新能源、先進制造、現代服務、現代農業等,打造瓊州海峽經濟帶重要的產業集聚區、海南自貿港拓展主導產業發展的“反向飛地”。
在今年5月,廣東省政府、海南省政府聯合上報《瓊州海峽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至國務院,國務院轉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理。國家發改委在7月反饋修改意見,建議方案名稱修改為《瓊州海峽協同高質量發展總體方案》,特別合作區已逐漸上升到國家層面。
麻章金牛島紅樹林。 記者張鋒鋒 攝
三島連片紅樹林蔚為壯觀。記者張鋒鋒 攝
守護“國寶”紅樹林
探索生態保護新路徑
自去年以來,省人大代表、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湛江研究中心主任羅青文帶領科研團隊深入挖掘優秀的紅樹林品種,邀請了專家學者前來交流指導,研討如何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種植,更好地發揮紅樹林的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他積極與高校合作,開展科普研學工作,讓更多群眾了解紅樹林濕地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年省人代會上,羅青文提交了《關于加大對湛江市紅樹林資源保護發展支持力度的建議》,為保護紅樹林濕地資源“獻計出力”。
近年來,湛江在紅樹林生態保護、紅樹林耦合發展、發展紅樹林旅游等方面作了很多積極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極其繁重,離不開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羅青文建議,省在統籌安排中央、省生態修復專項資金時給予湛江更多的資金傾斜,共同推動湛江紅樹林保護發展。同時,希望省支持推動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的轉化,在紅樹林造林獎勵指標“省內調劑”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導和幫助,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該建議得到了省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并于今年6月給予了答復。
“提出建議只是開篇,人大代表要堅持跟蹤督辦,切實做好‘后半篇文章’!”羅青文直言,將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結合自身工作,持續開展對紅樹林研究,呼吁更多國內外專家團隊參與紅樹林濕地保護,探索具有本地特色、適宜推廣的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模式,兼顧沿海養殖業利益與紅樹林保護修復需求,讓綠美湛江生態建設更好地造福人民群眾。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