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海關所屬東海島海關關員通過“進口鐵礦石職能查驗監管模式”開展線上查驗監管作業。
11月5日,裝載著21.3萬噸進口鐵礦石的“智達”號貨輪在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主原料碼頭通過“進口鐵礦石智能查驗監管模式”進行卸貨作業。
據了解,“進口鐵礦石智能查驗監管模式”于2023年11月正式在湛江海關所屬東海島海關上線試運行。運行一年來,湛江海關運用該模式共完成1860萬噸進口鐵礦石的查驗監管作業,每批鐵礦石平均通關時長較以往節省15個小時以上,經企業測算共節省綜合物流成本約1620萬元。
“原來在海關人工查驗作業過程中,為保證人員安全需要暫停卸貨作業,有時夜間靠泊的船舶由于光線不足等客觀因素無法立即開始查驗,需要等到第二天白天才能進行查驗?,F在通過‘進口鐵礦石智能查驗監管模式’,鐵礦卸貨能夠24小時晝夜不間斷作業,大幅壓縮了卸貨時長,降低了進口鐵礦石的綜合物流成本。”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物流部經理丘登云說。
“進口鐵礦石智能查驗監管模式”是湛江海關承辦的海關總署“智慧商檢——大宗資源性商品監管(鐵礦石)”業務場景建設項目,該模式以“1個智慧應用平臺+3類新型在線檢測技術裝置+6種智能模型算法”為主體,對卸貨傳送帶上的鐵礦石開展順勢連續檢測,實現智能固廢排查、外來夾雜物自動識別與分類、全過程放射性監測、智能物流監管等4項查驗監管功能。企業無需等待海關關員登輪開展泊位固廢排查,船舶到港即可卸貨。
東海島海關查驗科副科長林淼表示:“運用該模式實現了關員在線開展查驗監管作業,不僅提高了通關效率,優化了查驗監管作業流程,同時實現了關員全天候‘泛在場化’監管,外勤作業量減少90%以上。”
湛江云媒客戶端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