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沒有什么壞處,把基礎搞扎實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經風雨、見世面,真刀真槍錘煉能力,以過硬本領展現作為、不辱使命”。
年輕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聚力“百千萬工程”的實施,湛江注重充分發揮年輕干部的專業特長和各方面作用,有組織、有計劃地放到改革發展穩定第一線鍛煉,放到艱苦復雜地區磨煉,放到關鍵吃勁崗位歷練。選調生作為年輕干部群體之一,從校園到基層,更需要從基層沃土里汲取養分,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為激勵更多年輕干部在基層一線擔當作為,《湛江日報》今日起推出“選調生在基層”系列報道,聚焦各地選調生扎根基層、提升本領,解決群眾困難、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創新探索與成長故事。
彭嘉友(左一)和農戶在研究香水檸檬如何預防紅蜘蛛病害等問題。通訊員林建云 攝
“小彭,現在村里的年輕人都往外走,你為什么不去大城市呀?”來補房地一體資料的大叔好奇地問道。
吳川市黃坡鎮林屋村委會選調生彭嘉友用他剛剛學會的黃坡方言說:“我也是農村長大的孩子,想回來幫助基層做點事情。”
到基層一線“墩苗”歷練,是選調生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記者近日來到吳川基層,傾聽選調生在基層一線的故事。
彭嘉友:從無從下手到產業能手
“身為剛剛走出象牙塔的畢業生,我們一沒資金,二沒人脈。”彭嘉友拿出駐村工作日志本子,回憶起剛到村任職時經歷的迷茫與困惑。“我以為和申論材料里那樣,能夠迅速在村里大展手腳,實現產業振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大事,實際上好像沒有我想象的那么簡單。”
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中如何助力“百千萬工程”呢?彭嘉友給出了他在推動產業振興方面的答案。
水網密布、沃野千里,樓房林立、阡陌交通,這里是豐田村。穿梭在豐田村的大街小巷,村干部將村子的現狀和痛點向彭嘉友一一道來。
據了解,豐田村是林屋村委會管轄的一個老革命村莊,戶籍人口四百余人,但由于經濟發展滯后,人口外流嚴峻,慢慢演變成了“空心村”。全村近350畝桉樹林地無人打理,接近于撂荒狀態,多年來村集體經濟入不敷出,與鄉村振興大相徑庭。
“產業是一個村莊的大心臟,扮演著架海金梁的角色,是救助豐田村的一劑良藥。”彭嘉友心里想著。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2023年初,為了改變豐田村落后的現狀,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彭嘉友開始著手調查研究轄區內的奇楠沉香產業、黃瓜廠產業以及熱帶果樹產業園產業。
“教授您好,我們這個香水檸檬市場需求如何?對農戶的種植技術要求高嗎?一畝成本多少錢?利潤空間有多少?”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彭嘉友積極向專家教授請教,并研究惠農網上面顯示的各種農產品價格走勢圖。
通過橫縱向對比研究,彭嘉友最終選擇了市場需求穩定性良好的香水檸檬產業。為了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彭嘉友推陳出新提出了“農戶入股+集體運營”的模式。于是,一份豐田村共同富裕產業示范園項目的可行性分析報告交到了吳“村長”手上。
“各位阿叔伯奶,兄弟姐妹,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是為了謀劃豐田村共同富裕產業示范園項目,下面我來和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在豐田村村民代表大會上,彭嘉友簡明扼要地向群眾講明了村中捉襟見肘的現狀和豐田村共同富裕產業示范園項目眾多好處。
“我想參與,怎么參與入股呢?”“什么時候開始建設?第一期建設多少畝啊?”“五保戶能不能參與入股啊?”……群眾紛紛響應,舉手通過了豐田村共同富裕產業示范園項目草案。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豐田村共同富裕產業示范園項目得到大家的認可,已經成功了一半。”吳“村長”拍了拍彭嘉友的肩膀說道。
另一半的成功,來自于國家政策。為了增加啟動資金,彭嘉友抓住了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在黃坡鎮駐鎮扶村的機遇,積極地宣傳豐田村的產業規劃和未來的推廣意義。
“勞書記,關于豐田村共同富裕產業示范園項目,現在還缺少一些啟動資金,不知道您這邊可不可以給予相關政策上的支持,要不我拿可行性分析報告給您過目一下……”彭嘉友忐忑地撥通了駐村第一書記的電話。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成功爭取到6萬元的產業幫扶資金和種植技術指導,集齊天時地利人和,豐田村共同富裕產業示范園項目正式揚帆起航。
2023年3月,豐田村共同富裕產業示范園正式動工,總面積50畝,吸納了50戶農戶參與入股,首期種植香水檸檬產品,由豐田村負責產業運營。
2024年,豐田村共同富裕產業示范園召開第一期分紅大會,本年度項目總盈利1.8萬元,每一股分得220元,幫扶本村村民600元。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開啟了強村富民的探索之路。
“畢業后到基層開展農村工作,我時常因為缺少實干經驗遇到種種困難。”彭嘉友回顧一路走來的經歷,他領悟到一個道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大膽設想、小心求證,背靠組織、發動群眾,在抓住契機之后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為村民做實事,為家鄉同胞作貢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第一步。”他深有感觸:“今后,我將繼往開來、腳踏實地吸取經驗教訓開展基層工作,作出年輕干部應有的擔當。”
吳佳光借助碌西電商基地直播帶貨,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通訊員林僑華 攝
吳佳光:借東風開農村電商新局
選調生,選之于黨,調之于任,生而為民。在吳佳光看來,“選調生這一角色,更意味著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光榮的使命,鞭策我們年輕人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同其他從農村走出城市的青年一樣,吳佳光對家鄉懷有片片浮萍般連綿不斷的鄉愁。他說:“選擇成為一名選調生,并非一時沖動。農村生我育我,我見證了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深知基層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完成學業后,他義無反顧地踏上返鄉之路,奔赴基層大地,肩負起建設家鄉的重任。
2023年10月,吳佳光掛任王村港鎮碌西村村委會主任助理,開始了為期兩年的駐村生活。至今駐村時光已悄然過半,他扎根基層,積極參與碌西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村“兩委”干部一同探索電商農業的新路徑,推動傳統農業的數字化轉型,為基層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初入碌西時,吳佳光看著忙碌的村“兩委”干部,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融入其中。“在處理矛盾糾紛時要充分考慮到村民的利益平衡及歷史遺留等問題,面對電商項目時我不知所措,在撰寫方案和合同時也常常感到棘手。”他說。
從學校“象牙塔”步入鄉村田野地,吳佳光意識到選調生的工作遠比想象中的更為復雜且富有挑戰性。在大學期間他主修會計專業,習慣于處理事情遵循既定的邏輯和程序,但在真正開始駐村時,發現基層事務紛繁復雜,需要因事而異靈活處置,知識和經驗的缺乏也讓他常常力不從心。面對這些挑戰,吳佳光深知唯有不斷學習補短板,才能在基層工作中得心應手。
不久后,駐村第一書記的到來改變了局面,“他帶領我參觀了正在建設中的黨群服務中心,邀請我參與到電商平臺的建設工作中去。”吳佳光說。
經過調查,吳佳光發現碌西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適合種植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天然海邊紅土砂石地,而且早在2023年4月就通過電商直播成功推銷了大量碌西紅薯,這燃起了他的信心。
過去,碌西村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大多數農產品都被收購商以低價購買,農戶仍停留在線下銷售的固定模式,其他農村的電商產業如火如荼,碌西村的電商未有起色。為了推動碌西村的經濟發展,吳佳光提出利用電商平臺來培養更多新農人以及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想法。
說干就干,吳佳光積極投入到了電商平臺的籌備工作中。他研究碌西村農產品的種類、產量及市場需求,據此制定了一份詳細的電商平臺實施方案,明確了平臺的各項功能和運營策略。在了解了電商平臺的技術需求并與專業人士溝通后,他采購了必要的直播設備,如投屏設備和照明設施,確保直播間的正常運作。同時,他還承擔起電商平臺宣傳推廣的任務。從“一頭霧”干成“多面手”,吳佳光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經過不懈的努力,碌西數字創新中心項目匯聚了大數據中心、電商平臺、農村合作社、人才驛站及物流倉儲五大核心模塊。這一項目成果顯著,不僅激發了王村港鎮傳統產業向電商轉型的意愿,并且推動鎮內多家企業通過參與電商運營培訓來共同構建電商聯盟。
村干部笑著告訴記者,碌西電商基地的建立,在提高特色農產品銷量、促進村民增收的同時,還打造了一個獨具特色的鎮村級電商地標,推廣了碌西村河村古樹公園、藍花楹大道及碌西種植基地等地標性文化,充分展現了集“品牌、生態、特色”于一體的發展理念。
“下一步,我將協助村‘兩委’干部開展一系列電商技能培訓課程,充分激發村民們的參與熱情,讓電商走進家家戶戶,進一步推動鄉村數字化進程。”吳佳光對未來充滿了憧憬,“我們也期望能以王村港濱海小鎮為基點,進一步深化產文旅融合,從而吸引更多外來游客以及研學單位,推動碌西村農文旅縱深發展。”
陳攀開展入戶走訪,關心群眾生活及家庭情況、傾聽心聲訴求。 通訊員陳楚蘭 攝
陳攀:護航孤困兒童健康成長
“姐姐給你帶來了一些牛奶,橡皮還有嗎?”陳攀總是放心不下村里的孤困兒童,逢年過節都不忘走家入戶噓寒問暖,她是孩子們眼里的知心姐姐。
時光荏苒,陳攀以選調生身份到樟鋪鎮大路村民委員會當主任助理,至今駐村已一年有余。她一直跟隨村“兩委”積極走訪,聽村民講述家長里短,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由于戶均耕地少,種植收入低,本地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村里出現了很多留守老人以及兒童。
經過了解,陳攀關注到村里留守兒童和孤困兒童有4人,都是跟隨爺爺奶奶生活,最大的上初中,最小的剛上幼兒園。前不久一位兒童的爺爺去世后,他成為了事實無人撫養的孤困兒童。在村“兩委”干部的溝通與幫助下,孩子得以寄住在大伯家,并為其申請了政府補貼。“我百感交集,特別希望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陳攀為之觸動。
“姐姐,這題我不會。”“姐姐,我今天在學校學了加法。”陳攀常常在放學時分去看看村里的孩子們,有時嘮嘮家常,有時輔導功課,更多的是聽聽孩子們的心聲,盡可能多點陪伴。
在今年中秋來臨之際,為進一步提高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水平,讓困難家庭兒童感受到溫暖與關愛,陳攀多次入戶了解兒童生活近況,收集有關材料,向派出單位湛江市商務局反映。在征求意見并獲得通過后,陳攀精心制訂了慰問方案,邀請湛江市商務局“愛心媽媽”團隊來到村里共同關愛留守兒童。
慰問當天,團隊帶來了大米、月餅、牛奶、文具等物資,幫孩子們整理了房間,并發放慰問金。面對慰問團隊的熱心幫助,一位留守兒童的奶奶禁不住紅了眼眶,她緊緊握著陳攀的手說:“謝謝你,謝謝你們,你們真的是雪中送炭吶!”這個溫暖的握手深刻留在了陳攀心里。
談及當選調生的初衷,陳攀目光堅定:“作為高校走出來的學子,我深知選調生是播撒在基層的種子,靜待生根發芽。在我選擇成為選調生的那一刻起,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信念早已深入內心,如今仍然堅定。”
深耕基層沃土,銘記使命擔當。陳攀笑著告訴記者,在基層摸爬滾打的這段日子里,她完成了從校園“象牙塔”到基層田地間的角色轉變,從一知半解到駕輕就熟,真正做到脫下“學者長衫”,腳沾“泥土味”,心系“百姓事”。
“鄉村振興是一場偉大的接力賽,也是我們年輕人大展拳腳的舞臺。”她在駐村工作日志中寫下:這里容不得作壁上觀、好高騖遠的“清談客”,只需要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實干家”,必須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