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南海,遼闊無垠,孕育萬物。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湛江考察時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向海圖強,經略海洋。擁有2000多公里海岸線的湛江高奏現代“海洋牧歌”,加快發展海洋漁業,大型海洋牧場建設由近海挺進深遠海,漁業種質“芯片”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更多優質安全的水產品“游”上百姓的餐桌……
湛江水產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向深藍的挺進,是一曲歌聲嘹亮的現代“海洋牧歌”。
“海威2號”養殖平臺。
耕海牧漁 漁歌嘹亮
湛江堅持疏近用遠、優近拓遠,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加快建設“藍色糧倉”,著力培育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奮力打造全球水產產業高地,取得顯著成效。
據統計,2023年我市漁業總產量128.5萬噸,同比增長5.15%,漁業產值290.2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海水養殖產量87.99萬噸,同比增長6.3%。
2023年4月,湛江市農業發展集團公司成立,作為我市現代化海洋牧場一級開發平臺,搭建起政府、企業資源優化配置和共享的合作平臺。
2023年5月,由湛江灣實驗室、恒興、海威、粵海、深圳中科、大百匯、縱海、壹號食品等8家龍頭企事業單位組建廣東恒燚海洋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創新聯合體形式進行現代化海洋牧場投資建設、運營維護和服務保障。
水產產業于上個世紀80年代起步,湛江逐步發展為全省深海網箱養殖第一大市,擁有廣東省首個深水網箱養殖優勢產區產業園。當前湛江已創立“1+N”深遠海網箱養殖集群模式,解決了生產資料就近補給、海上救援、人員留守、水文氣象監測等問題。
“全聯集采”全球水產品采購平臺在湛江創立,整合了300多家水產企業資源,實現“智能+”供應鏈線上線下“四流”合一,促進湛江水產品國際交易和流通。
從近海向深遠海進發,湛江正在奏響一曲以“藍色”為主基調的“海洋牧歌”。
“海威1號”養殖平臺。
種業“芯片” 孕“芯”希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湛江通過自主創新,已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其中,對蝦、海水魚、珍珠品種選育走在全國前列。據統計,湛江建立水產種苗場480家,其中國家級良種場2家,占全省40%;省級良種場17家,占全省26%。
2023年5月,湛江市硇洲族大黃魚研究院成立,把攻克硇州族大黃魚等重點品類養殖關鍵技術作為重點工程全力攻堅克難。
湛江開展“湛江紅蠔”新品種育繁工作,大力引進三倍體生蠔新品種,解決本地生蠔季節性上市缺口問題。
湛江選育6個南美白對蝦品種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占全國審定對蝦品種50%,進一步鞏固湛江國際對蝦養殖、加工、交易中心的地位。
湛江進一步完善金鯧魚產業市場化、數字化、食品化、品牌化、標準化建設,2023年全市金鯧魚養殖產量達9.24萬噸。
當前湛江60多種常用水產品種人工繁育技術已攻克并投入生產應用,成功培育了珍珠貝、沙蟲、海馬、海參、尖紫蛤、中國鱟、硇洲鮑、硇洲龍蝦、東風螺等地方特色品種,推動章紅魚、石斑魚、軍曹魚、鯛魚等品種規?;B殖,不斷打造“湛品”鮮美品牌。
良種不斷充盈,“藍色糧倉”正成為湛江潛力無限的“糧袋子”之一。全市水產產業鏈年產值達800多億元。
“恒燚一號”養殖平臺。
科技賦能 走向深遠
向海洋要食物,需要不斷以研發之智和科技之力挖掘來自海洋的優質蛋白,建設更優質高效的“海洋糧倉”。
湛江大力推動智慧漁業發展,用硬核黑科技推動海水養殖向深藍挺進,進軍高效、綠色養殖賽道,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圍繞水產品加工、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裝備和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組織實施涉??萍紕撔马椖浚拷闪⒘耸鞋F代化海洋牧場研究院、湛江蠔產業技術研究院,湛江灣實驗室龍王灣園區漁業大數據中心建成啟用。
湛江成功研制了無人駕駛投料船,可通過手機遠程控制,精準、精量、隨時、隨地控制投喂,不受不良天氣和距離的影響,可續航300海里。
海洋牧場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平臺,為海洋牧場提供實時觀測數據,改變“靠天吃飯”養殖方式。
從“海威一號”到“海威二號”“恒燚一號”的迭代升級,其背后不僅意味著湛江在海洋牧場裝備領域、深遠海養殖技術和裝備產業全產業鏈的日漸完善,更是為湛江乃至全省建設“藍色糧倉”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
湛江市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陳四表示,湛江水產業重點發展一條魚、一條蝦、一只蠔,大力構建“藍色糧倉”,打造海洋牧場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湛江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以鮮美水產助力 “鮮美湛江”建設。
經略海洋長風起,向海圖強千帆競。湛江構建“藍色糧倉”,耕耘深藍,努力打造全球水產產業高地,為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湛江的“海洋牧歌”唱得愈發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