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下網收獲羅氏沼蝦。
6月15日早上,在吳川市淺水鎮李上旺嶺村的“稻蝦共作”種養基地,工人們在稻田里奮力拉網,網內的羅氏沼蝦活蹦亂跳?!暗咎镏谐朔N水稻外,還能養蝦,可以說是一田雙收,效果還不錯。”種養基地負責人郭上春說。
近年來,淺水鎮大力推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和農業產業發展,讓“沉睡”資源“活”起來,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淺水鎮引進吳川市振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稻蝦共作”高效種養的農業發展新模式,推動實現穩糧增收、糧漁雙贏的新局面。
郭上春談“稻蝦共作”。
稻田中養殖的羅氏沼蝦。
撂荒耕地實現一田雙收
站在“稻蝦共作”種養基地的田埂上,郭上春說,在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稻蝦共作”的新模式下,養殖的羅氏沼蝦由于品質好、賣相佳,收購價格也將大幅度提升,一年可養兩回蝦,種兩回稻谷,預計一造中蝦畝產量為300斤至500斤、水稻畝產量為800斤。目前,羅氏沼蝦的市場收購價達到了每斤35元至50元。
“稻蝦共作”模式是將普通稻田單一的種植模式提升為立體生態的種養結合模式。該模式利用生物共生原理,養殖和種植相互促進,增加水稻的綜合效益。吳川市振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期投資300萬元,盤活李上旺嶺村撂荒土地約270畝,作為試驗田并投產。至2028年前,該公司將以“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在淺水鎮范圍內發展種養面積達800畝至1000畝。
郭上春說,目前種植的巨型水稻個高體大莖粗,抗倒抗旱抗洪能力強,產量高、米質優,“水稻目前長勢良好,預估7月底就可以收割,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蝦共贏。”
“稻蝦共作”助力鄉村振興
郭上春說,“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的種養綜合模式,能夠為土地提供充足肥力,使得水稻在種植過程中不用化肥農藥,實現水稻和蝦的共生共養。
“稻蝦共作”實行“公司+農戶”模式,公司與農戶直接簽訂土地使用及羅氏沼蝦養殖合作協議書,并提供優質蝦苗和無公害養殖技術以及稻田耕作管理方法,不僅解決農戶農閑時期的就業問題,同時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乘著廣東省推進預制菜產業的東風,郭上春計劃建設羅氏蝦預制菜基地,打造本地品牌,建設“羅蝦小鎮”,為吳川市當地農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稻蝦共作’模式讓昔日的撂荒耕地煥發出新的生機,更實現了穩糧增收、糧漁共贏的目標,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淺水鎮副鎮長柯洪說,“稻蝦共作”新模式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綠色化、生態化和高效化,還促進了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