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湛江市第七小學組織少先隊員們前往菉塘革命烈士陵園開展“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清明祭掃活動?! 。?月3日《湛江日報》)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清明,是重要農時,也是重要節(jié)日。四季輪回,萬物生長此時,清凈明潔。掃墓祭祖,人們追念祖先,緬懷英烈。
現實表明,提醒和倡導文明祭掃仍很有必要。從近兩年外地的一些案例來看,時有人在路邊焚燒祭祀用品,不僅造成空氣污染,加劇清掃負擔,且不時導致火災;也有人搞攀比、講排場,祭祀用品花樣翻新、愈發(fā)高檔,“掃墓”變成了“炫富”……如是種種,既松了“安全弦”,也失了“文明范”。
傳承,不是因循守舊,而是懷舊和展新并舉。經過多年提倡推廣,綠色、低碳的新型祭掃方式逐漸受到大眾認可。據湛江日報報道,“近年來,骨灰植樹、撒海等文明節(jié)儉的喪葬方式已逐漸被更多市民認識、接受、推行,今年共有118宗骨灰參加樹葬、海葬活動”,民政部門計劃“大力推行先人骨灰樹葬、海葬、花葬、草坪葬等多種綠色生態(tài)葬法”。而從網上來看,在新媒體技術加持下,祭祀被賦予新的儀式感,滿足了人們情感表達的需求。“云祭祀”“時空郵箱”等平臺上,一封封寄給先人的家書催人淚下。一些地方甚至開展了“直播祭掃”活動,讓不能親臨現場祭掃的游子有了更多“現場感”。絲帶寄哀思、植樹祭故人、云媒傳真情……傳統(tǒng)習俗在傳承過程中不斷演變,清明在與時代的碰撞中,文化內涵變得更加豐富。
更令人感動的是,一些中小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清明祭英烈活動,把清明節(jié)祭祀作為根植革命文化、愛國情懷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出臺了《英雄烈士保護法》,以國之名設立烈士紀念日,嚴厲打擊詆毀、污蔑英烈的行為;從統(tǒng)籌烈士紀念設施規(guī)劃建設,到大力提升紅色旅游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崇尚英雄、捍衛(wèi)英雄、學習英雄正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近日,寧夏固原兩千多名師生凌晨五點徒步54公里祭奠先烈的視頻,引來全網點贊。在湛江,如第七小學、覺民中學等,也紛紛前往菉塘革命烈士陵園、東海島革命烈士陵園等地,開展緬懷革命先烈活動。在緬懷中喚醒記憶、在表達中傳遞真情,這一幕幕讓人欣慰。
文明祭掃,心意不減,意蘊更濃。收獲環(huán)境之“清”、心靈之“明”,這是清明節(jié)的應有之義,也是城市文明的生動體現。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