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村,位于遂溪縣河頭鎮西北部,據村史記載,雙村始建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至今已近千年。村中有人文厚重的陳氏宗祠、有文光射斗的東坡樓、有翰墨生輝的還硯亭、有典樸太和的古民居,還有鐘靈毓秀的水涵山、八斗明池、叮咚井……這一切都是雙村人在承傳東坡文化中保存下來的文化瑰寶。
古民居群中,以“宜廬”名氣最大。
蘇陳結義贈三寶
雙村的東坡文化源遠流長,追源溯流,乃始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至今將近千年。
那年,六十六歲的蘇東坡,有幸得到朝廷恩赦,從貶所海南儋州坐船北歸。途經北部灣興廉港(即現今樂民港)時,風雨載途,船不能進,只好登岸借宿于興廉村(即現今樂民城)凈行院。當時陳夢英正在凈行院中當塾師興教訓蒙,有幸與蘇東坡萍水相逢。在四十天的交游中,二人心有靈犀,志同道合,便結為道義之交。
暴雨歇,河道通。蘇東坡與陳夢英揮手惜別,又踏上北歸之途。臨別前,蘇東坡贈送陳夢英三大寶。
寶一:為雙村擇定卜族開基之所。此地山清水秀,左環右抱,實乃寶地。
寶二:蘇東坡在極其窮困潦倒之時,還傾其僅有,置良田七畝贈送“助賢田”,助雙村培養人才。
寶三:在臨別時贈陳夢英漢石渠閣瓦硯一方。
近日,記者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雙村。在還硯亭內,村干部小心翼翼捧出一個精美盒子,內裝蘇東坡贈送的漢石渠閣瓦硯。記者看到,此硯黃褐色,大瓦形。蘇東坡于瓦硯正面鐫刻硯銘八句,分為四聯。“其色溫潤,其制古樸,何以致之,石渠秘閣,改封即墨,蘭臺列爵,永宜寶之,書香是托”。簡介了瓦硯之質地、款式特點、出處。
瓦硯背面尚留有“石渠閣瓦”、“元符三年仲秋佳制”“蘇軾”等親筆題記。此瓦硯長22.7厘米,寬19厘米,厚2.5厘米。
還硯亭。
東坡遺風蕩漾近千年
河頭鎮黨委委員陳蘭芳介紹,東坡文化在雙村根植,東坡遺風在雙村蕩漾了近千年。東坡樓、還硯亭、愛硯廊已成雙村的文化標記。
蘇東坡的才華和學風深深地影響著雙村的后代子孫,在東坡文化的熏陶下,雙村讀書成風,人才輩,科舉制度時期所出的進士、舉人、貢生、秀才眾不勝舉。雙村族第十四世祖與第十五世祖兩父子在明朝萬歷年間皆中解元(舉人第一名),朝廷賜下“父子占魁”這塊大金匾。陳樹勛與陳樹鐘兩兄弟同年考取秀才。“兄弟同科”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雙村學子。據不完全統計,僅是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雙村共考上全國各大中院校的子弟就達200多人。迄今為止,雙村共有在大中小學校任教師者達130多人。
村干部陳堪輝介紹,雙村是遂溪縣最早成立教育基金的村莊之一,村用一百畝地當“助賢地”,將收益加上村賢的無償捐款,用作獎勵考上重點初中、高中、大學的優秀學子和投入學校的建設。
東坡文化已成為雙村的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更是雙村人的一種精神財富。2016年,在湛江市詩社及遂溪縣文聯的關懷下,成立了“雙村東坡詩社”,是遂溪縣首個村級詩社。每年春節期間雙村都開展迎春群眾文化活動,用對聯、雷歌、詩詞等文學作品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弘揚東坡文化。
陳堪輝介紹,目前,東坡與雙村的真實故事已被編寫入雙村小學校本教材,旨在弘揚雙村的特色文化——東坡文化。
雙村的古民居。
古民居帶有東坡高雅風
雙村共有古民居30余座,大多是清末民初的建筑,也有少數明清時期的。保存較完好的有10多座,現保留古建筑面積約8000平方米,高處遠眺,青磚灰瓦,蒼涼高遠,一股質樸古遠之風迎面撲來。古民居大都各自有一個古雅的名字,就像它們的身份證一樣裱于屋檐下,或曰“尚志齋”,或曰“廉讓第”“外翰第”“文廬”“宜廬”等,高雅大方,意表非凡。
古民居大都仿明清宮殿樓閣風格,樓下方正四平,樓頂飛檐走瓦,全是優質泥磚砌墻,泥瓦蓋頂,桁檀皆為杉木,屋脊突起,屋面向西南兩方傾斜,且每一屋脊的東西兩端必翹起兩角,擬龍角之狀,既具特色風格,又美觀雋拔。這些古民居除正廳雕梁畫棟外,有屋脊兩端翹角的,有屋檐塑有蓮花、金魚形水槽的,有屏風雕花鳥的,有彩瓷為窗的,顏色斑斕。檐廊間還圖寫禽獸,畫彩仙靈。
古民居群中,以“宜廬”名氣最大。記者在“宜廬”古居前看到,“宜廬”二字,為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之手墨,字體雄渾雋穎,端莊大氣。在“宜廬”二字匾額之上居中位置,則雕塑著青松、丹鶴、花鹿等圖案。村干部陳堪輝告訴記者,這三種圖案的寓意“福祿壽圖”。匾額兩側還雕繪有梅花、蘭草、玄武、麒麟圖案。
雙村共有古民居30余座。
讓東坡文化在雙村扎地生根
河頭鎮雙村先后被評為“湛江市生態文明村”“特色文化村”“湛江市最美麗村莊”“湛江市先進文化教育示范村”“廣東省古村落”“中國傳統古村落”“全國文明村”等。
河頭鎮黨委書記黃彬恩說,雙村村現保存有千年墨寶漢石渠閣瓦硯,建有文光射斗的東坡樓、古色古香的還硯亭、洗硯池等;有飽經風霜的古建筑群,有得天獨厚的水涵山及一大片原始森林,這些都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我們秉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嚴禁破壞性開發。
他介紹,近幾年來,河頭鎮多方籌集資金約400萬元,用于改善雙村古村落的基礎設施,綠化美化等建設,但隨著自然災害的侵蝕,有些古屋后人有的出國未歸甚至有的失聯,雙村村古民居日漸坍塌,希望有關部門加強關注,給予資金支持,加大修復進度,能夠結合東坡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 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