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遂溪北坡圩魚燈璀璨,如水晶宮。 記者 張鋒鋒 攝
我家鄉元宵節的習俗是游魚燈。
它是清朝乾隆年間萌發賡續至今,歷時300多年,2018年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說當年雨水節氣過后,上天尚未給北坡這塊蓮花寶地賜降甘霖,十大蓮花池已干涸,草木黃萎,春耕難于開鋤下種。村民心急如焚,便自發集結起來,備齊三牲五果,元寶香燭,齊心跪拜蒼天,祈求早日施甘霖,賜福生靈。有心則靈,祈求至第三天午時三刻,雷鳴電閃,烏云密聚,頓時傾盆玉珠串落,猶如銀河瀉地。村民男女老少沖入雨中,歡跳若狂,拿出盆煲桶罐,承接玉液!他們突然發現,從天而降的何止雨水,還有大量的各色鯉魚, 活躍蹦跳。降雨持續了一個時辰,村中蓮池滿溢。村民們再跪再拜蒼天致謝!并小心把這些天賜錦鱗請回家敬養大水缸中。此年,北坡老 圩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萬物生靈樂也融融。此后每年元宵節,村民們為答謝天恩浩蕩,祈求年年有魚,便虔誠地結扎魚燈,齊心列隊巡游,漸成習俗,伸延至今。
游魚燈也是我孩童時快樂的記憶。從我記事那年起,父親便用鐵線扎成一條長60公分,寬20公分,高40公分的鯉魚,鋪貼上白竹紙,用色彩畫上魚鱗眼睛,魚尾可左右擺動,魚嘴能上下開合。我手提肚內裝著油燈、閃閃發亮的魚燈參加多次元宵游魚……父親制作的這條魚燈的鐵線燈架尚在。見到它,就掀起我思緒不息的漣漪。
正月十三,年近八十的我又懷著未泯的童心回到家鄉,全心參加這次新時代的家鄉盛會。
當天下午,我在熟悉的東街,見鄰居一龐姓青年,正在廳堂精心裝點一條龍。這條龍已貼上白布,顯現成形, 一米多長,龍尾高蹺, 龍頭高昂,二支龍須上挑,龍舌伸出三寸長,活靈活現。他正潛心為自己的作品潤色。我問:“這是你構思的?”答:“參照有關圖案,作些修改?!眴枺骸懊魈炜梢酝瓿砂??”答:“今晚完成?!苯又业教妹眉姨酵?,家中無人,只見廳堂坐椅上插著已結扎成形大小不一的三條魚,還未畫鱗上色裝燈火。第二天早上,我拿著前年已結扎成的錦鯉到堂妹家上色點晴。只見侄女(大學生)正在給大鯉魚打扮,繪鱗畫鰭。打過招呼后,她說:“上什么色好看呢?”似自言自語,也似征求我的意見。這里備有紅、黃、藍、綠、黑、紫等色彩。我為我“培養”的大錦鯉畫上紅鱗就告辭。侄女繼續全神貫注為她的魚燈添色加彩,為當晚出游而努力。
我在南街街口見一位60多歲老伯戴著眼鏡,坐在家門口,正在為他親手結扎的魚燈貼花。他買回小朋友喜愛的貼紙,有蘋果、草莓、 梅花、菊花、荷花等形態,細心地一張一張撕下來,往魚燈上粘貼。我問他:“老哥,你扎兩條魚用幾多天呀?”他說:“已用了三天。有一個孫子和一個孫女,每人一條。”我問:“你為什么粘貼紙呢?”答: “很多人都是畫魚鱗,我想搞個新花樣,讓孫子孫女高興啰!”又問:“這叫什么魚?”答:“叫花鯉。”多有心思的爺爺!
在北坡老圩有兩個魚燈手工作坊,全年都在制作魚燈,在正月初十已售罄,臨近元宵產品供不應求,每條魚燈售100-300元,大小價格不等。
在游魚發源地北坡老圩的南街藍球場內外,更散發著游魚文化氛圍和濃濃的“魚腥”韻味。此地周邊墻壁畫滿各款魚燈,街上掛著大幅紅布橫額:“共建美好鄉村,同享游魚文化?!薄肮鍖毞沁z匠心,游魚躍起 盛世春光”。整個老圩都可見到此類橫額。藍球場北面搭建長廊,展 覽精美魚燈數十款,開展評選優秀作品,可以抖音投票?;@球場南面設置魚燈制作平臺,展示幾位魚燈制作傳承人的簡介和畫面。這里有我所屬街的前任生產隊長鐘華保(72歲),用鐵鉗、竹篾、鐵線、白紙、白布制作魚燈近50年的威水史;有我堂侄的賢妻梁芳,年過50, 傳承其父技藝,制作魚燈,粘貼花邊,手法嫻熟的倩影簡介;有我小學同學蘇日英(80歲)制作魚燈60多年,技術精湛,還教會左鄰右舍二十多家的后輩制作魚燈手藝的輝煌事跡及靚照;還有其他幾位的簡介及制作魚燈的經驗介紹。他們都是游魚文化傳承人中的優秀者,但也只是滄海一粟。
北坡游魚燈鬧元宵有二個晚上:十四晚和十五晚。
十四晚夜幕剛降臨,游魚燈的鑼鼓則響起傳向八方。手舉魚燈人們從四街八巷涌向白馬廟。今年是白馬將軍當值,他位居老圩東方。
經過一番隆重的拜祭儀式后,敬請出白馬將軍坐鎮巡行。金龍隊、醒獅隊、雄鷹隊在前各展英姿威武,引出連續不斷鞭炮聲和濃烈的煙花禮炮,游魚燈的村民緊隨其后,為每家每戶拜年祝福。游魚隊來到門 前,家人在門口焚香恭候,鳴炮表示熱烈歡迎,送上紅包利是,以示答謝,隨后本戶魚燈入列隨隊游行。這樣,游魚隊伍越游越長,逶迤彎曲達三幾里長。父母牽著兒女,祖父祖母拉著孫子孫女,共享歡樂。海魚河魚共游一河,魚蝦蟹蛤和諧同樂,海龍河龍飛龍火龍各施雄風, 同心共祝村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年年有魚!空中無人機航拍,稱這是地上銀河,繁星匯聚,各閃光華,真似朵朵競開的蓮花、梅花、菊花、煙花,此起彼落,競相射放,可謂百花齊放,爭美斗艷。諸多媒體記者忙壞了雙腿雙眼。街邊外地觀賞者熙熙攘攘,來自外村外縣外省、廣西、云南、海南、甚至內蒙也不遠萬里坐著房車來觀賞助威!這壯觀的場面一直展現到深夜11點鐘。
十五晚游魚與十四晚游魚相比,不同點是:其一:規模更大,游魚更多,激情更烈。因為在外地工作的和退休人員都趕回來;外嫁女全部返娘家,攜夫帶子;外地游客也加入游魚,添加了大量的“鮮魚活龍”!其二:游魚隊伍只游大街不入小巷。其三:游魚收隊后,放禮炮半小時,宣告游魚順利結束。禮炮猶如春雷,炸響八方,照亮十里。
我親歷游魚其境多次,感悟到它的特色在于:
其一:蘊藏濃厚的歷史性。它始于清朝乾隆年間,歷經朝代更迭, 飽含300多年的風霜,有濃厚文化積淀,既有歷史深意,也有現實意義,寓意沉甸甸。
其二:出于高度的自發性。村民出自追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年年有余,國泰民安,美好生活的永恒天性,不需啟發、組織、訓練,高度自覺地集結成隊,充滿虔誠和熾熱喜悅。
其三:廣泛的群眾性。由于出自村民內心的強烈祈求,所以每家每戶,每店每廠,男女老少都參與,不能行走的老人坐在門前舉著魚燈,三歲幼童坐在父親肩上舉著小魚燈都共享游魚之福,展示出廣泛的群眾性和人民性。
其四:和諧的原生態性。出游的魚燈,絕大多數是村民自己生產的,雖然有些粗糙,但傾注了他們心血,托負著他們的心愿,展示他們才藝。水族精靈集結成行,體現了水域世界的原生態。
最后,與時俱進的時代創新性。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魚燈在制作材料和游行場景都煥然一新。前期的魚燈,制作材料主要是竹篾、白紙、香糊、花生油燈(或蠟燭)。魚燈是手提,防止魚肚中的油燈傾倒,防止魚燈著火燒毀,手提魚燈人要十分小心,不可大幅度搖晃,更不可翻轉過頭?,F在制作材料已改用鐵線,白布彩布,粘合膠水,魚肚魚身裝上閃爍的電池彩燈。魚燈是用竹杠或塑料管,不銹鋼管縛牢舉過頭頂,可以任意擺搖翻騰,作出魚躍龍門的姿態,甚至金龍口吐火熠,也見到了高飛的氣球魚,飄忽上下。所以游魚隊伍精彩絢麗,更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