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第九屆粵西非遺暨年例文化節在吳川鼎龍灣舉行,被喻為“隱蔽的東方藝術”的吳川飄色隆重登場,成為文化節巡游的重頭戲。
吳川飄色晚清時從廣州番禺傳入吳川地區,是一門集戲劇、音樂、美術、魔術、雜技及力學于一體的綜合造型藝術,以高、精、險、奇、巧而聞名于世,2008年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金獎,并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吳川飄色造型獨特,藝術形式多樣,一板飄色就像一座活動的小舞臺,飄色人物稱為“色仔”,年齡一般為6-12歲,每個“色仔”依靠一根隱蔽的“色梗”支撐;在柜臺上或坐或立的稱為“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稱為“飄”。飄色內容一般以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為多,人物造型以戲妝為主,也彰顯了吳川“粵劇之鄉”豐厚的文化底蘊。吳川是民間藝術之鄉,民間多能人工匠,經過多年的發展,飄色由過去的一“屏”一“飄”發展到現在的一“屏”多“飄”,甚至多“屏”多“飄”。
年例文化節當天,梅嶺飄色隊伍帶來了9板飄色, 有一屏一飄的“財神到”;色仔托著金元寶,金元寶上“站”著抱著金元寶的財神爺;還有那板飄色上會吞云吐霧的“神龍”,也引來觀眾的好奇和圍觀。
據了解,年例期間,吳川飄色亮相多個地方的民俗巡游,每一次出現,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彰顯了濃郁的傳統文化的氛圍,受到觀眾的喜愛。
湛江云媒客戶端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