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淵藪 溢彩流芳
吳陽鎮,位于吳川市西南部,東瀕南海,西襟鑒江,地處鑒江出海口。吳川因境內有吳水“納三川”之水而得名,而吳陽地處吳川水之東,古人稱東為陽,故名吳陽。全鎮總人口10萬多人,總面積81.6平方公里。交通便利,鎮內道路四通八達,國道228線貫穿全境。
吳陽是歷代吳川縣城所在地、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華詩詞之鄉、廣東省中心鎮、狀元故里,文物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吳陽鎮2005年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3年榮獲“中華詩詞之鄉”稱號。是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吳陽自古多騷客,醉賞流連不欲還”,吳陽有“名勝古跡冠吳川”之稱。
自古以來,吳陽人文薈萃,文風鼎盛,素有“人文淵藪”美譽。自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始建吳川縣,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為歷代吳川縣治所地,達1300多年之久。吳陽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名人輩出,清朝道光年間出了粵西地區唯一的狀元林召棠,還有進士8人,舉人50名,總兵、鄉賢等多不勝數,宋鄉賢解元李凌云、宋進士吳頤、明進士吳鼎泰、明舉鄉賢吳鼎元、名宦林廷瓛、云南監察御史吳孔昭、清狀元林召棠、清末才子詩人李文泰等等先賢是其中的佼佼者。
新時代,新氣象。吳陽鎮圍繞“文旅名鎮”主題,外塑“顏值”,內修“氣質”,穩步推進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開展美麗圩鎮入口通道、美麗河道南粵古驛(水)道、美麗圩鎮客廳、鎮農貿市場、吳陽老街等建設與修繕工作。同時,加大文物古跡保護力度,發動各界力量保護修繕吳川學宮、中山紀念堂、吳川縣城墻遺址等寶貴的歷史遺址。對于舊街、文物單位,吳陽堅持修舊如舊,堅持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講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故事,致力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的省級中心鎮和“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樣板。
吳陽鎮圍繞“打造粵西廣府文風示范村、廣府歷史休閑目的地”的愿景,立足狀元文化,推出了多條旅游線路,其中量身設計的“銀灘耀彩,古鎮新姿”文化旅游線路,成功入選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這條線路包括從蛤嶺村到霞街社區的濱海“銀灘耀彩”游以及從吳氏大宗到狀元紀念館的“古鎮新姿”游兩條精品旅游線路,沿途特色風貌景觀串珠成鏈,休閑業態聚集,有力推進特色文化小鎮建設。
尋古訪勝 宜居宜游
古代吳川八景,吳陽獨占六景,包括:一覽憑高、延華弄月、極浦漁歸、文翁聳翠、東海朝陽、限門飛雪。吳陽鎮內保存的文物古跡眾多,有始建于南宋的極浦亭,元朝的學宮,明朝的雙峰塔、古城門、讀書樓,清朝的狀元故居、狀元坊,民國的中山紀念堂等古建筑。這片土地孕育了眾多千古名人,留下來的文物古跡更是數不勝數,彰顯著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狀元故里霞街村
霞街村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文物村落,享有“高賢里”的美譽。霞街林氏宗族更是有著“粵西望族”“科甲名宗”的美稱。這里文化氣息濃厚,名人輩出,歷史上出過1名狀元、3名進士、16名舉人。村中有林氏大宗、鄉賢祖祠、林平山公祠、林召棠紀念館、狀元故居、芾南圖書館、浣花溪館、玄壇廟、烈天府、天后宮、來青坊、金蓮庵、西傳庵、古興龍寺、高賢里牌坊、大宗埠頭、龍泉古井等古建筑。
霞街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推出了大觀線、考古線、公園線、運動線共4條旅游線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觀賞游覽,初步打響狀元文化招牌,帶動了周邊的餐飲、住宿消費。其中,考古線途經芾南圖書館、高賢里、林召棠紀念館(狀元坊)、林氏大宗、大宗埠頭、小宗遺址、龍泉古井(六公堂)、林召棠故居、拱門五云樓、龍泉古井(拱門巷)、平山公祠、培秀學校、玄壇廟、鄉賢祠,讓游客在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歷史名跡中領略狀元故里之風采。
林召棠紀念館
林召棠(1786—1872年),字愛封,號芾南,吳陽鎮霞街村人,廣東九狀元之一、粵西唯一狀元。林召棠嘉慶八年中秀才第一名,人稱“海濱秀才”。嘉慶廿一年,中舉人。道光三年,林召棠金榜題名,狀元及第,皇帝朱批“今科得一佳元”,授職翰林院修撰與國史館纂修官。林召棠紀念館為三進建筑,每進的大門門楣都題有橫匾,首進的橫匾為“海山別院”,是于右任于1932年所題;二進的橫匾是“守一養和”,三進的橫匾是“心亭亭居”。館的正廳中央掛著林召棠大幅全身畫像,館內有林召棠的生平介紹,狀元墨寶,狀元的朝服、端硯、印章,狀元的家訓和手書真跡,歷代名人的題聯、題匾。
雙峰塔
雙峰塔古貌坐落在吳陽鎮文塔村,公元1599年(明萬歷二十七年),吳川縣令周應鰲于江海迥流處建此風水塔,又因特思山、麗山遠揖塔前,故名雙峰塔。塔為平面八角形,七層仿樓閣式磚樓,高23.15米,首層直徑9.8米。塔身為壁內折上式,各層設假平臺,塔基為石板雕花裝飾,塔邊棱角處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樸,姿態各異。
極浦亭
極浦亭在吳川市吳陽鎮中街村,始建于南宋淳祜年間(1241-1252年),是解元李凌云隱居講學之所。李凌云為三柏始祖李穆公之長子,李穆公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錢山村人,乃北宋乙丑狀元。李凌云高中解元后,恬淡不仕,承父教鞭,建“極浦亭”,隱居設帳,傳播文明。極浦亭占地500多平方米,經明、清多次重修,現在建筑屬清代祠堂式形制。這里最有名的一景是“極浦漁歸”,它地處江口,以前常有舟船停泊,漁艇縱橫。每當夕陽西下漁船歸來之時,燈光點點,有如繁星滿天。晝夜皆商賈云集,買魚沽酒,擊掉謳歌,熱鬧非凡。
吳川學宮
吳川學宮坐落在吳陽鎮吳陽中學內。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8年),為主簿唐必達和教諭吳仲元所建。后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光緒年間重建。吳川學宮在歷史上享有盛譽,培育了很多著名人物。原有建筑五座,沿中軸線,依次為戟門、大成殿、崇圣祠、明倫堂、尊經閣,總建筑面積1000多平方米。學宮現僅存大成殿,殿面寬20.3米,進深12米,前檐深1.5米。學宮建筑頗具特色,紅墻綠瓦,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其內無墻,靠8條圓石柱支撐整個屋頂,畫棟雕甍。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南城門
南城門又名永和門,位于吳陽鎮城里村南路口,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原為土城,永樂元年(1403年)改用磚砌建成,成化十四年(1478年)湖廣按察使、嶺南西道員分巡僉事陶魯用巨磚建成城墻,設四城門。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位于吳陽鎮城里村,用于紀念孫中山以及抗戰勝利,為民國時期建筑,紅磚、鋼筋水泥洋式結構建筑,四周為廊,高約10米,總面積420平方米。紀念堂采用仿歐式設計,建筑物曾作為駐軍地也曾作為吳陽衛生所和公社制衣廠。現基本保存完好。
吳陽金海岸旅游度假區
吳陽擁有南北18公里長的海岸線,吳陽金海岸旅游度假區風清、海闊、水藍、浪平、沙軟、林綠,自然景觀渾然天成,風光迷人,有中國芭提雅之稱,曾被聯合國定為“人與生物圈”考察點。此外,來這里還可以觀摩體驗海上捕魚的快樂,是周邊觀光旅游的熱點景區
芷寮古港
芷寮古港是唐宋至民國的近千年間的我國南方大港,停泊來自海內外的船只不下千艘,帆檣數里。縣志記載:此地富庶曾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銀赤坎”之說。芷寮古港遺址位于吳陽街南端,在芷寮村與橋頭村兩地交錯點上,芷寮元末成港,明代最盛,清代衰落。
文屋村文天祥紀念館
文天祥紀念館位于吳陽鎮文屋村,建于2000年,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后裔和文氏和港澳宗親,為弘揚祖德、紀念民族英雄、對子孫后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捐資興建。
蛤嶺村
蛤嶺村遠近聞名,有兩大突出特征:一是國家級文明村,著名的旅游村,二是全村經商創業成風,涌現出眾多的成功企業家。依托蛤嶺村荷塘四周原有的景觀升級打造而成的吳川廉政教育基地,將當地特有的廉潔人文元素植入自然景觀之中,融“廉”入景、寓教于樂,將黨風廉政教育、傳統文化與荷塘風景融合,成為吳川市各地和周邊城市黨員干部接受廉政教育的好去處。
美食飄香 各具風味
吳陽鎮作為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鎮,這里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以前,位于吳陽鑒江出海口一帶由于咸淡水交界,水中浮游生物多,養分足,除芷寮蟹外,還有沙螺、蝦蛋、禾蟲等各類生物,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當地的吳陽雞油飯、吳陽脆蝦、吳陽“及第粥”、吳陽沙螺等美食獨具一格,令人回味無窮。
吳陽雞油飯
吳陽雞飯起源于吳川縣舊縣城吳陽,在清末民初最流行,現在還是吳川一道比較出名的美食。吳陽雞飯其實是包括白切雞和油飯,主要用正宗的吳陽本地細骨雞,每只雞一般為一斤半重。雞油香混合著米飯的香氣,直撲鼻腔。用飯勺一舀,既不會軟爛似水,也不會生硬似石,而是散而不沾,粒粒分明。送進嘴里細細品嘗,除了米飯原本的清香軟糯,還多了幾分雞油的溫潤香滑,光吃雞油飯不吃菜都不會覺得油膩。
吳陽脆蝦
簡單的烹飪方可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吳川十大名菜”白灼吳陽脆蝦的原材料——吳陽脆蝦便以“好吃到不用調料”為口號。吳陽鎮地處鑒江出海口,江海交匯,咸淡相滲,獨特的江海環境和絕無僅有的天然好水,養出了獨一無二的好蝦——吳陽脆蝦。因為水源本身的特質,加上以益生菌為飼料,吳陽脆蝦便得以更甜更有勁道,而且這個蝦營養也很豐富,所含的嘌呤比雞肉還要低三倍。
吳陽“及第粥”
吳陽“及第粥”又叫三及第,用豬心、豬肝片、豬粉腸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鮮明,糜水交融,味鮮香厚。講究粥底綿滑,白米粥熬到米粒全化。客人點時,舀入小鍋燒滾,加豬心、豬肝和豬粉腸,滾熟后盛碗,撒花生米,切碎油條,伴小碟雞蛋散上桌。
吳陽沙螺
沙螺,學名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傳說古代越國的范蠡和西施嬉游于五湖后,入鑒江河口,唾液而生。沙螺在清朝為貢品,因產于鑒江河口與海水交匯地方,咸淡水交融,肉質細嫩,美味可口,它還有滋陰降火,泌心潤肺之功。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產于吳陽鎮芷寮村而得名,芷寮村位于鑒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體肉質嫩美,頂部膏結如子,有“米蟹”之稱,每年農歷二月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之說。而清代狀元林召棠也曾寫過詩句:“執杯持蟹,足了一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