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在首屆自然資源與生態文明論壇上發布。廣東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入選。
據了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共收錄37個典型案例,均分布在“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或區域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節點,涵蓋湖泊、濕地、河口、江心島、沙漠、礦山、退化土地等多種類型,以及自然保護區、流域、海岸帶與海島等多類區域。
紅樹林作為重要的藍碳生態系統,在固碳儲碳、應對氣候變化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湛江市是全國紅樹林分布最多的地級市,湛江以建設“紅樹林之城”為抓手,全面推動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及開發利用。
近年來,自然資源及林業主管部門在加強現有紅樹林保護的同時,穩步推進退化紅樹林地的生態修復工作,在保護區內清退的養殖池塘和灘涂等區域實施紅樹林種植,逐步增加紅樹林面積。
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共營造380公頃紅樹林,為海洋生物以及鳥類提供了棲息覓食的場所,提高了區域紅樹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提升了區域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2019年,湛江市將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2015年—2019年期間種植的380公頃紅樹林產生的碳匯,開發成我國首個符合核證碳標準和氣候社區生物多樣性標準的紅樹林碳匯項目。
2021年3月,“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通過VCS開發和管理組織Verra的評審并成功注冊。同年6月8日,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業家環?;饡炇稹罢拷t樹林造林項目”首筆5880噸的碳減排量轉讓協議,標志著我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正式完成。轉讓的碳減排量用于抵消北京市企業家環?;饡_展活動時產生的碳排放。項目收益用于紅樹林修復地塊的管護以及社區參與等工作,以持續維護紅樹林生態修復的效果。
作為全國首個開發交易的紅樹林碳匯項目,項目經第三方核算,明確碳匯量,通過市場交易機制,有效盤活了自然資源資產,為紅樹林等藍碳生態系統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提供了示范。
值得注意的是,項目通過將營造紅樹林產生碳匯價值化,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紅樹林生態修復,可進一步拓展生態修復資金來源,支撐生態修復工作開展。碳匯開發交易所獲收益反哺于紅樹林修復管護和科普宣教等,打通了社會資本參與紅樹林生態修復的路徑,形成的社區共管模式可促進逐步形成生態修復的長效機制,對于生態修復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