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新華社聚焦湛江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的開發,實現紅樹林“點綠成金”。報道稱,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的開發利用,讓廣東省湛江市的百姓保護了紅樹林生態,還能通過水產品養殖實現增收。成群的鷺鳥點綴在郁郁蔥蔥的紅樹林中,清脆的鳥鳴猶如一曲和諧的交響樂。
紅樹林種養耦合,即在宜林塘基、堆島等較高處種植紅樹林,在養殖塘、潮溝等較低處養殖水產品,形成紅樹林、水域、裸灘交錯的種養耦合布局。
在麻章金牛島,有一片紅樹林正變身為“金樹林”,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這里的紅樹林中“別有乾坤”:島堰之間紅樹林成簇生長,成群魚蝦在水下暢游,這就是湛江紅樹林版“桑基魚塘”。
在南三島,“紅樹林—貽貝—青蟹”養殖生態系統正在形成,青蟹從露天的池塘搬進每間100多平方米、有棚遮雨保溫的“小居室”。養殖戶給蟹池投放活貽貝,而這些“天然飼料”就來自近海的紅樹林和河溝。漲潮后,海水經過紅樹林過濾,進入蟹池作為養殖水,一周后蟹池排水流進貽貝養殖段,其中的青蟹排泄物、餌料殘渣不僅可以作為貽貝的營養物質,還能滋養紅樹林。
這種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養殖路徑,既能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還能讓養殖戶守著紅樹林有飯吃。
如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近年來,我市開展“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生態型經濟試點工作。2022年4月,湛江灣實驗室成立粵西首家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同年5月,湛江灣實驗室選中了麻章區金牛島作為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研發的長期定位觀測基地。基地主要由六口養殖塘組成,各口塘在植被占比、養殖品種、生產模式等方面有所差異。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蘊藏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助力金牛島紅樹林“點綠成金”,找準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走出一條紅樹林保護和水產業發展雙贏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