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王村港鎮新梅村牛大力種植示范基地。
近年來,國內部分地區農產品滯銷、農戶求助媒體的情況時有發生。今年吳川火龍果也面臨市場低迷,但當地種植戶敢于面對“陣痛”,積極調整種植結構開展“自救”,提升種植技術,合理規劃種植百香果。本報持續關注這一現象并進行報道,引起廣泛反響。連日來,記者采訪多名種植戶,傾聽他們的故事。
從火龍果的“一枝獨秀”到火龍果百香果的“并駕齊驅”,只是吳川種植戶調整種植結構的一個縮影。
“若是一直種植固定的傳統農作物,雖然收入穩定但增值空間有限。單一的種植結構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必須有計劃地調整。”吳川蘭石慶豐蔬菜專業合作社社長楊華慶說,近年來他帶領農戶嘗試引進新品種,應用新技術,優化農業種植結構。
喜人現象
特色種植 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
吳川多條村莊引進新品種,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種植,基本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
一塊田里“糧藥”雙輪作
近年來,吳川王村港鎮新梅村調整種植結構,瞄準南藥產業。該村經濟聯合社引入農業科技公司,抓住撂荒耕地流轉機遇,通過“糧藥”輪作方式,即推行一季水稻一季藥材的新型種植模式,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要因地制宜增種中藥材,不斷豐富產出,形成規模效應。
“新梅村土地遼闊,地處偏僻,有獨特的自然生態優勢,為生產種植廣藿香和牛大力等南藥提供了有利條件。”吳川市王村港鎮新梅村干部鄭禮球介紹,今年初該村試種的60畝廣藿香,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廣藿香當年種當年收,市場需求量大,收購價格穩定。新梅經濟聯合社種植60畝,收割曬干后每畝產約2000斤,畝產值超過7000元。村民們收入增加了,大家都很開心!”
特色種植助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扎實穩步推進鄉村振興。
深耕農產品品牌 加強與企業合作
“我們覃巴鎮種植西瓜的歷史悠久。上世紀八十年代都以春季種植為主,近年來我們嘗試了秋季種植西瓜。從西瓜的果型、產量與甜度判斷,我們的秋季西瓜比較成功,在市場上也很受歡迎。”吳川覃巴鎮旭金村“新農人”楊岳培介紹說。從2020年起,楊岳培與堂姐楊詩詩共同承包覃巴鎮約200畝荒地種植秋季西瓜,打“時間差”占據市場。下一步,姐弟倆準備將種植面積擴大到500畝,走品牌化發展之路,提升覃巴西瓜的影響力和附加值,引領鄉親們增收致富。
吳川蘭石鎮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吳川市的農業大鎮。多年來,蘭石慶豐蔬菜專業合作社社長楊華慶扎根農村、帶領農民發展種植業,幾年前主要種植菜椒。后來菜椒價格波動較大,“豐產不豐收”現象時有發生。他與大伙一起深入調研、積極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從2021年開始,他們種植的500畝“貝貝南瓜”連獲豐收。“這種南瓜畝產3000多斤,市場價格是每斤3元左右。”楊華慶說,他們的農業合作社和山東一家農業公司合作,從種植技術到銷售一體化,農民收益有保障。
種植熱帶水果 科技賦能產業融合
吳川黃坡鎮林屋村立足本村實際,盤活農業生產資源,培育2個青年創業團隊、2個致富帶頭人,成立5個新型農業主體,種植熱帶果樹“一村一品”、發展奇楠沉香特色產業、黃瓜加工特色產業,形成農業工業融合的產業新格局。
為助力產業發展,林屋村引入科技力量,先后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所、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中心、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等農業科技團隊合作,在產業謀劃、種苗繁育、科技服務、產品開發等方面獲得技術支持。目前,林屋村由產業創業團隊領航、科技賦能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已形成。
在吳川,像上述產業結構調整的故事有許多。楊華慶認為,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提升市場競爭力,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技術的提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新引種的“貝貝南瓜”獲豐收。
出色背后
種植戶與農業部門齊心協力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產業結構是保障農業協調發展、效益提升的關鍵。那么吳川種植戶是如何能做到“鎮鎮有特色”的調整呢?
及時分析利用市場信息
信息化時代,農業新聞在互聯網傳播飛快,許多種植戶足不出戶就可以知道全國農產品的價格走勢。但當中大部分農戶只是單純地獲取信息,缺乏對數據的分析判斷。
“農村種植經濟作物有個怪圈。如果種植一種農作物趕上好行情,第二年許多農民就會一哄而上,爭先恐后地跟風種植。最終,市場上供大于求,造成滯銷。”湛江市人大代表林壯錦說,對于農民來說,種植常規農作物比較穩定但賺錢少,種植經濟作物利潤較高但風險大。農產品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但市場調節具有滯后性。農作物的生長具有周期性,價格高時許多農民不能馬上抓住機會,等到價格下跌時“一窩蜂”種下的農作物收成只得被迫接受低價賤賣。
為跳出這一“怪圈”,吳川市農業部門為種植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通過互聯網渠道發布農業生產技術、市場信息、政策法規等方面的資訊,幫助種植戶及時了解分析農業生產動態和市場行情。同時,還為種植戶提供在線咨詢和交流平臺,方便他們隨時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種植戶非常配合,樂于溝通交流。
引進新品種提升技術
吳川以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引領,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農業部門加強引導與技術扶持,組織系列技術培訓,同時還成立技術指導小組,深入田間地頭,為種植戶提供現場指導。他們根據種植戶的實際需求,針對不同作物和不同生長階段,提供個性化的技術建議和解決方案;積極引進適合當地種植的農機具,為種植戶提供全方位的農機技術服務。
“農技專家們經常來到田間地頭,為我們提供實地指導。”楊華慶說,“他們不僅教我們如何改進土壤,還為我們引進新型農機具。”楊華慶說,近年來,吳川大力推廣新機械、普及新技術、扶持新農人,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引導農民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楊華慶的合作社也用上了農用無人機,“過去,在農田里打藥水,種植戶們要背著藥水桶干好幾天。現在無人機可以裝載藥水,可以調控航行速度、噴藥速度,省時省力,效率很高!”
未來展望
完善企業與農戶聯合運作機制
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如今,吳川基本形成多個規模化、專業化的特色優勢農業生產基地,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區和重點項目落地,構建了生產、加工、銷售等一條龍農業產業鏈。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搭建起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迅速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下一步,吳川將繼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全面調整種植業作物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品牌建設和產品營銷。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聯合運作機制,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協會要充分發揮各自作用,與種植戶一齊不斷推動農產品品牌化發展。實施“品牌興農”戰略,抓好綠色食品認證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特色精品農業,推動農旅融合。
新時代農業結構調整的內涵更深、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吳川特色農業,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時優化,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技術指導的力量,形成鄉村振興新動能,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