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公園。
黨建公園里,綠樹成蔭、移步換景;環村道路旁,墻繪多彩、引人注目;水塘綠地里,水車流轉、景色宜人;鄉村直播間,“叫賣”聲聲、貨如輪轉……11月21日,記者走進吳川市覃巴鎮新村,感受這里的鄉村振興新風貌。
通過強化黨建引領、堅持群眾主體、優化環境整治、完善基礎設施、推進產業興旺,新村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工作,創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來,新村把示范村創建納入吳川市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一期),投入2000萬元完成村內污水管道、思源廣場環塘路、道路白改黑、藿香基地環境提升、黨建公園、農房外立面改造提升、墻體彩繪、水塘環境提升、生態停車場等建設工作。
墻體彩繪提升鄉村面貌。
強化黨建引領 破解跨市域社會治理難題
為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新村邀請村民代表、群眾參與主題黨日活動,到茂名根子鎮柏橋村、分界鎮杏花村和吳川吳陽、蘭石等地,學習人居環境和產業發展經驗;建立黨群積分制和巷長制,調動黨員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
新村與茂名電白小良鎮接壤,鎮、村黨組織會同小良鎮、村黨組織,積極完善邊界黨建聯絡機制,化解了數十年的進出村道路建設問題,打通了兩村加速融合發展的民生路、架起了村民間的連心橋,實現了兩村治安聯防聯控。同時,兩地通過共享農貿市場、體育、文化、醫療設施等基本公共服務,解決了跨市域社會治理難題。
通過黨員大會、群眾座談會、入戶走訪、慰問等多渠道傾聽民意,新村準確把握村民對鄉村振興的期待和要求,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所急、所需、所盼開展工作。村黨支部積極發揮引領作用,引導黨員“明職責、亮身份、踐承諾”,黨員示范帶頭干,帶動群眾和鄉賢積極參與支持,增強群眾主人翁意識,推動群眾由“要我做”逐漸向“我要做”轉變,為示范村創建打下良好基礎。
道路寬敞整潔 。
道路白改黑,沿途皆是景。
改善人居環境 新建市場讓村民告別買菜難
新建一層約54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解決人口大村沒有市場、群眾雨天沒地方買菜、生活不便的急難愁盼問題;
深化“廁所革命”,改造標準化公廁3間,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造普及率達100%;
修建農田水利設施,化解了近200畝耕地排水不暢、汛期內澇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的問題,為推動撂荒地復耕、保障農民種植收益奠定基礎。
為了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新村近三年分三期實施道路硬化和污水收集工程,累計投入約570萬元完成硬底化道路面積1.43萬平方米、鋪設雨污管網8.5公里,有序推動全村基本實現巷道硬底化和污水收集全覆蓋。
為了鞏固三清三拆三整治成果,構建垃圾治理體系,新村探索由民間巷長參與道路管護、環境保潔,發動管片干部、群眾、保潔員共同做好公共設施管護。新建垃圾收集點15個,垃圾收集池1個。打造“四小園”11個、主干道綠化提升200米、墻體彩繪1000多平方米。
村內先后實施魚塘加固大理石圍欄、新村牌樓標志性建筑等項目;建成了燈光籃球場、足球場、文體廣場、圖書閱覽室、老人活動中心等場所,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提升。
水塘綠地景色宜人。
發展鄉村產業 擦亮“覃農巴禮”公共品牌
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鞏固本土特色產業優勢?新村充分利用村內350畝現有魚塘資源,持續改善魚塘基礎設施和價值,穩步提升魚塘出租回報率,實現年收益約40萬元。
引入南藥產業,打造糧藥輪作示范基地。新村通過土地流轉,引入廣東廣天梵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新村共建糧藥輪作示范基地。目前已試種成功,每畝收益約4000元,下一步將采取企業訂單包銷模式,推進村集體開展廣藿香冬種,為村集體增收注入新動力。
在新村,水稻、花生種植正走上規模化、商品化、市場化道路,農產品價值穩步提升。通過引進種植高端優質絲苗米19香品種、黨支部書記試點帶頭人、幫扶單位消費幫扶等途徑,新村打造了“覃巴絲苗米”消費幫扶產品,并納入鎮域“覃農巴禮”公共品牌,為推動全村發展絲苗米產業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