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通勸導崗指導村民佩戴安全頭盔。記者 李亞強 攝
“一年多沒回家,沒想到家鄉的交通大變樣,不僅鄉鎮道路寬闊路面標識明確,行駛的電動車駕駛員都戴上了頭盔,村口處還可以見到鎮村干部志愿者當起了勸導員。”近日,吳川市王村港鎮歸家鄉賢潘華海感嘆道。
近年來,王村港鎮充分發揮村民小組、學校、志愿者等多元共治力量,積極推進“邊界黨建共建”加強與周邊鄉鎮交通共治共管,探索出鄉村交通治理“王村港模式”,守好交通“安全線”。
多元共治筑牢交通安全防線
“陳姨,你怎么又忘記戴頭盔了,過來看看交通安全教育視頻吧。”11月6日,王村港鎮王村港村村干部潘康琪在村口主干道當起了勸導員,眼疾手快的他,攔下了村民不戴頭盔的陳姨,并將對方帶到了交通勸導崗旁邊看起了交通安全教育視頻。
眼前的一幕,正是王村港鎮交通多元共治工作的縮影。自今年年初開始,王村港鎮組織各村(居)委會干部、退休干部、熱心村民等232人成立了45支交通志愿服務隊,在全鎮重要村口和路口開展交通勸導活動。
“勸導行動剛開始時,不少村民會不理解不配合,甚至鬧紅臉,在交警部門及鎮干部的介入,及村干部打‘感情牌’后,如今,村民們不僅自覺配合交通勸導工作,還會相互提醒。”潘康琪告訴記者,隨著勸導崗的不斷完善,如今不文明交通行為幾乎已被攔截在村口,為鄉鎮文明交通守好了第一關。
此外,全鎮各機關事業單位等公共場所,門口均可見醒目的“無牌無證機動車及不戴頭盔電摩禁止入內”的告示牌,嚴密把好了單位的“門口關”。同時,全鎮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干部、村民小組干部全部簽訂安全駕駛摩托車電動自行車承諾書。
充分發揮村民小組自治作用,市交警部門聯合王村港鎮、村干部,走村入戶,對機動車輛進行戶籍化精細管理模式,全面采集駕駛人和車輛信息,結合走訪排查,王村港鎮駕駛人和車輛信息戶籍化率達90%以上,實現道路交通管理“底數清、情況明、記錄全”。
小手牽大手文明交通進萬家
“今天的班會主題是文明交通,請大家學習完后,回家將文明知識分享給家長。”王村港中學梁老師,除日常叮囑同學們乘坐電動車要戴好頭盔外,還不忘提醒大家向家長傳遞文明交通知識。
11月16日上午,盡管是放學的交通高峰期,王村港中學門口的交通依舊暢順有序。交警、學校領導、教師、家委會成員以及安保人員組成勸導員在車流中行走指揮。
為提高師生及家長的交通意識,王村港中學將家長學生違規駕駛摩電、未佩戴頭盔情況納入到文明班級、文明標兵評比。同時,通過開展 “致學生家長交通安全的一封信”等活動,使交通安全教育進入家庭,促進學生與家長共同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邊界黨建打造交通共治共管
“過去,我們遇到村民與外地鎮居民的交通糾紛,只能報交警。如今,通過‘邊界黨建共建’,鄰邊鎮的鎮村干部電話我們也有了,通過兩地鎮村干部當‘和事佬’,一些交通糾紛現場就能化解了。”王村港鎮新港社區干部黃金瑞表示,“邊界黨建共建”模式讓周邊鄉鎮干部群眾更親密了。
近年來,王村港鎮協同吳川市覃巴鎮、茂名市沙院鎮、小良鎮積極推進“邊界黨建共建”,推動黨建工作“開新局”,各鎮共享資源、互通信息,也構建起交通共治共管的新格局。
“我們鎮與沙院鎮交界處的寨坡路是一個‘T’型路口,車流量大,且轉角處可視角度小,形成視覺盲區,常常因此造成交通事故,但該路口的改造升級涉及沙院鎮居民的宅基地,因此改造方案一直懸而未決。”王村港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通過“邊界黨建共建”,發揮兩鎮黨員干部作用深入調解后,該路口的改造有望得到解決。
自“邊界黨建共建”開展以來,不僅各鎮間的黨員干部交通更頻繁了,不少志愿活動也能見到鄰鎮的志愿者的身影。王村港鎮各大交通治理活動及村口勸導崗位上,便經常有來自沙院鎮、小良鎮等鄰鎮的志愿者。王村港鎮在開展交通治理活動時,通過“i志愿”微信小程序,發布交通志愿者招募公告,很快便會獲得眾多村民報名參與。一次次的交通志愿活動,一個個跳動的“小積分”,兌換出了當地交通出行的“大文明”。
探索交通治理王村港新模式
行走在王村港鎮,寬闊平整的道路交通標示明晰,行車暢順有序,路邊有醒目的文明交通宣傳標語、廣告牌,村村通大喇叭里用方言播放著摩電整治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各村公告欄及黨群服務中心各類文明交通宣傳內容隨處可見。一幅頗具特色的文明交通鄉鎮畫卷徐徐展開……
“王村港鎮探索出了可供復制推廣的交通治理‘王村港模式’,為吳川市農村地區交通管理工作提供成功經驗。下一步,吳川市將通過召集各鎮(街)會議討論和實地觀摩,將王村港鎮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經驗向全市推廣。同時,構建起黨政同治、部門共治、社會協治、村民自治的“四位一體”農村交通治理新格局,用足繡花功夫,破解鄉鎮交通治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