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田地里勞作。
連日來,吳川市王村港鎮新梅村田間地頭充滿了豐收的喜悅——今年初種植的60畝廣藿香采收上市。再看看八十村牛大力種植基地,連綿600畝的牛大力,在陽光照耀下顯得生機盎然。南藥正成為村民增收致富新名片。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新梅村在王村港鎮黨委政府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支持下,立足本土生態優勢,積極盤活撂荒土地,大力發展廣藿香、牛大力等南藥特色種植業,打造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助力鄉村“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讓南藥成為鄉村振興的“良方”。
精耕廣藿香 撂荒地變“金土地”
記者進入王村港鎮新梅村,看見在文化廣場、籃球場等開闊的地上,成片剛收割回來的廣藿香整齊擺放在陽光下晾曬,廣藿香散發著陣陣草藥特有的清香。“我們新梅經濟聯合社種植60畝廣藿香,每畝可以種1000到1200棵,曬干后畝產2000斤,每畝產值大概七千元至八千元。”新梅村村干部鄭禮球介紹說,今年年初該村試種的60畝廣藿香,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據介紹,廣藿香是我國著名的“十大南藥”之一,從根到葉都可入藥,具有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的功效。廣藿香當年種當年收,市場需求量大,收購價格穩定。新梅村充分利用撂荒耕地種植廣藿香,讓撂荒地變成了“金土地”。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扎實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新梅村瞄準南藥產業,通過村經濟聯合社引入農業科技公司,抓住撂荒耕地流轉機遇,發展廣藿香、牛大力種植,掀起南藥種植熱潮。
“新梅村廣藿香試種成功,進一步提高我們發展南藥產業的信心,在下一個廣藿香種植季,我們將流轉土地1000畝,擴大廣藿香種植。”廣州駐王村港鎮幫扶工作隊辦公室主任王銀山說,目前要做好“糧藥”輪作工作,做好水果玉米的輪作,探索建設種苗繁育基地,充分發揮種質資源優勢,推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王村港鎮新梅村牛大力種植示范基地。
廣種牛大力 打造富民興村特色產業
在八十村的牛大力種植基地內,枝葉茂盛的牛大力茁壯生長,長勢良好。牛大力種植基地是新梅村的“一村一品”項目,目前牛大力的種植規模有600畝。
作為一種藥材,牛大力為豆科崖豆藤屬植物,素有“南方人參”之稱。據了解,新梅村位于王村港鎮中部,其土壤與氣候都非常適合種植牛大力。
為促進村民增收,2020年八十村村民小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開展牛大力種植,計劃在5年內,使牛大力的收成達200萬斤(價值3000萬元),帶動全村126戶村民實現增收。
“牛大力”這個名字,是由它的根而來。野生的牛大力生于深山幽谷,在扎根蔓延的生長過程中,它的根如果遇到幾乎沒有間隙的極小石縫,依然能夠頑強地突破過去,繼續旺盛生長。人們驚嘆此根的力氣有如壯牛一樣,故為其取名“牛大力”。牛大力全身都是寶,花可以制作成花茶,葉可以制作成葉茶,枝條可以制作成飼料或發酵為有機肥。
“一畝地大約可種1000株牛大力,順利起產的話,平均每株重量約為10斤,按照目前每斤10多元錢的行情來講,效益非常可觀。”八十村農戶林尚富表示,但牛大力的生長周期比較長,通常要5年以上才能保證藥效。
目前,八十村牛大力種植基地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吸引農戶及脫貧戶參與種植牛大力,積極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種植,在提高經濟合作社自身效益的同時,帶動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王銀山表示,下一步,將支持村集體建設牛大力初級加工廠,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駐鎮幫鎮幫扶工作隊將充分發揮后方幫扶單位的資源優勢,把資源、資金用在刀刃上,奮力推動鄉村振興,做更多真正有利于群眾和鄉村發展的實事。
讓南藥成為鄉村振興的“良方”
對于新梅村人來說,南藥產業是全新的。新,蘊藏著潛力,也意味著挑戰。新梅村意識到,在中醫藥振興進入發展快車道的大背景下,南藥產業有望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劑“良方”。
鄭禮球認為,廣藿香和牛大力等南藥的種植,有助于推動農村產業升級。一方面,南藥的種植需要精細化的農業管理,如合理的施肥、科學的澆水、及時的病蟲害防治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農民加強學習進而改變種植觀念。另一方面,南藥產業鏈可從藥材種植端的農業延伸到藥材加工端的工業,再到以醫療養生保健為核心的服務業,有望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抓手。
“南藥的市場價格較高、需求較為穩定,有望為農民提供較好的收入來源。”八十村農戶林尚富高興地說。
“王村港鎮將撂荒耕地的復耕復種工作作為落實‘百千萬工程’的一個抓手和舉措,目前全鎮共復耕復種撂荒耕地500多畝,有效拓寬農民的增收途徑。”王村港鎮黨委書記駱禹榮介紹說,未來將關注品牌建設,提升加工研發水平,挖掘特色藥材和林下養殖相結合的產業潛力,賦能鄉村振興。南藥的種植也為農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游客可以到農村體驗南藥的種植文化和鄉村生活的魅力,提升農村旅游業的品質和吸引力。
如今,隨著特色產業的興旺發展,新梅村集體經濟逐漸壯大,11條自然村村道全部實現硬底化、通路燈。新建污水處理池,實現垃圾分類處理,村容村貌展現新風采、新活力,村里生活環境和諧有序,基礎設施完善,推進美麗宜居的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