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紅樹林分布面積最大的地級市,湛江也是水產大市,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的養殖潮,圍塘養殖使湛江紅樹林一度遭到破壞。基于此,麻章金牛島紅樹林種養耦合的實踐模式,有望走出一條紅樹林營造與水產養殖雙贏之路。
紅樹林種養耦合,即在宜林塘基、堆島等較高處種植紅樹林,在養殖塘、潮溝等較低處養殖水產品,形成紅樹林、水域、裸灘交錯的種養耦合布局。這一布局遵循紅樹林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依據物種共生互補原理,結合環境容納能力、紅樹林保護與修復治理等因素。
2022年4月,湛江灣實驗室成立粵西首家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圍繞紅樹林保護、修復與可持續利用,開展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及示范應用工作。同年5月,湛江灣實驗室選中了麻章區金牛島作為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研發的長期定位觀測基地。
目前,除了金牛島,湛江灣實驗室還遴選了2處紅樹林種養耦合潛在示范布局基地,包括坡頭南三島和雷州九龍山,現正積極推動九龍山某廢棄養殖塘紅樹林種養耦合示范工程建設。
下一步,湛江灣實驗室計劃將研究成果匯總提煉成技術手冊,以在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研發方面形成指引。
設立種養耦合模式實驗基地
全國紅樹林營造看廣東,廣東紅樹林營造看湛江。
紅樹林是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物種基因和資源的寶庫,因其突出的生態效益,又被稱為“海岸衛士”“海上長城”。
去年5月,湛江灣實驗室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開始在金牛島區域開展紅樹林種養耦合系統模式研發與生態示范探索,以平衡當地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國家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明確,廣東營造、修復紅樹林任務分別為5500公頃、2500公頃,湛江肩負重任,需營造2813公頃、修復1370公頃。退塘還林作為完成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的主攻方向,進入了科研人員的視野。
根據湛江灣實驗室最新調查結果,我市現有養殖塘內紅樹林面積1054.4公頃,主要分布于麻章區通明海周邊,以及南渡河口、門角沙、流沙灣、湛江港等地。其中,通明海周邊潛在的生態修復空間最大,僅在有紅樹林分布的養殖塘內實施生態修復便可支撐湛江完成近1/4(約700公頃)的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
據介紹,養殖戶在進行水產養殖時破壞了紅樹林,如果直接清退養殖塘,會給養殖戶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引發矛盾。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保護生態的同時,又不損害經濟效益。
歷史上金牛島分布有大量的天然紅樹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附近的村民在此進行圍塘養殖,紅樹林與水產養殖共存發展。然而,由于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和技術指導,養殖塘內部分紅樹林面臨逐漸退化的危機,存在生態風險。
湛江灣實驗室在此處確立了長期定位觀測基地,總面積232.1公頃,覆蓋周邊的紅樹植被、生物群落(魚、蝦、貝、蟹、鳥等)、水體、底質環境、水文潮汐、氣象因子等。
篩選種養耦合適宜品種
金牛島觀測基地主要由六口養殖塘組成,各口塘在植被占比、養殖品種、生產模式等方面有所差異。
“紅樹林可以防風消浪、凈化水質,降低養殖塘里水產品的病害發病率,養出來的水產品質量更好。而且紅樹林大量的枯枝落葉,即凋落物沉積到土壤里被微生物分解后能為魚蝦提供餌料。”湛江灣實驗室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科研人員丁新原解釋,如果養殖塘里紅樹林占比多的話,飼料的投喂量還能相應減少,節約養殖成本。
在過去40年,造成養殖塘紅樹植被覆蓋面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人為破壞活動;二是生產經營措施不善,如養殖塘內水位控制過高造成低矮植物因長期淹水而慢性“溺亡”。
經過近一年的研究,綜合考慮環境適應性、生態價值、經濟效益等因素,湛江灣實驗室立足湛江通明海紅樹林養殖塘,初步篩選出種養耦合適宜品種——較適種紅樹6種,分別為紅海欖、桐花樹、白骨壤、海漆、秋茄、木欖,其中紅海欖環境適應性最強,桐花樹和白骨壤次之;較適養水產近20種,其中以斑節對蝦和南美白對蝦經濟效益好、適養范圍廣。
針對紅樹植物“溺亡”問題,湛江灣實驗室提出一套適宜紅樹種植與生態水位調控技術方案,綜合考慮了塘壩地形改造、紅樹種植高程、水位高度控制、養殖漁獲時間等。
“我們綜合考慮種養品種的淹水需求、當地潮汐特征、現場地形地貌、土方平衡、施工工程量等多因素設計種養區的潮溝和水位,希望實現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三贏。”丁新原說,當紅樹林長起來了,水生生物種類多了,也會引來更多的鳥類,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會更加豐富。“我們將進行科學規劃,通過簡易的地形改造、水系疏通等措施,結合潮汐特征等,合理設計種養品種及其空間配置比例等,爭取以最小的成本來實現效益的最大化,以便于模式的研發。”
(編輯/王聞聞 值班主任/莫松萌 值班編委/林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