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水上運動中心在碧海藍天映襯下顯得格外漂亮。 記者 歐陽澤 攝
回首十年,鋼城從無到有,東海島變工業島,湛江產業發展一路高歌猛進;湛江灣海碧憑魚躍,天藍任鳥飛,人們餐桌上海鮮肥美依舊。
鶴地水庫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 記者 李忠 攝
這十年,湛江生態環境頂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迎來了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生態之變,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不斷增強。
——生態之變,來自于鐵腕攻堅的決心。
郁郁蔥蔥的紅樹林上,候鳥舞翩躚。記者 李波 攝
海邊的紅樹林出現眾鳥歸巢的景象。記者 李波 攝
九洲江下游,安鋪橋碧道信步,偶見成群白鷺掠過清澈的江面。
“以前河水可沒那么清,夾雜著垃圾,住在這里有很多老鼠、蚊子。”岸邊的住戶說。
撼山易,治水難。地表水國考斷面中的“硬骨頭”——九洲江排里斷面,位于九洲江下游。受上游來水影響,加之疫情影響導致治污設施嚴重滯后,以及多年不遇的高溫干旱天氣等多重不利因素疊加,2021年水質要達到國家下達的Ⅲ類考核目標幾乎不可能。省生態環境廳早已下達排里斷面“病危通知”。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意義深遠、責重千鈞,容不得說“不”字。我市采取超常規措施,“大兵團”聯合作戰,精準掛圖攻堅,連續奮戰90余天,最終在2021年12月20日把排里斷面這個“堡壘”攻下,實現年均水質達標。
航拍的鑒江供水樞紐工程。記者 李忠 攝
2019年以來,湛江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接連取得捷報,為湛江高質量發展厚植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生態之變,來自于民心所向的底氣。
畫舫在麻章區世喬村“海上森林”間穿行,令人心曠神怡。記者 張鋒鋒 攝
當每天潮水退去,湛江通明海西北角嶺頭島上,一大片幼小的紅樹林露出了容顏。
5年前,這里還是幾口大魚塘,紅樹林只零星分布。2017年起,湛江以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清退核心區養殖塘410.5公頃,保護區新增紅樹林造林4000多畝。紅樹林整改作為正面整改典型案例被中央、省各級媒體廣泛報道。
紅樹林整改只是湛江強力推進生態環保督察整改的一個縮影。
赤坎金沙灣的南北島景點與原生態的紅樹林相得益彰,景色迷人。記者 李波 攝
生態環保督察,順應民心所盼。一場直面問題、回應關切的“環保勁風”吹襲半島大地。立行立改、動真碰硬之下,一批“硬骨頭”被啃掉、一批“老大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多年來困擾城區群眾的黑臭水體問題得以解決,南柳河、綠塘河再現清流;鶴地水庫庫區污染在多部門聯合推動下得到精準治理,保住了湛江人民的“大水缸”;近岸海域水產養殖高位池污染問題得到鐵腕整治,湛江灣重現碧海銀沙……
截至目前,兩輪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湛江的1080宗案件均已辦結。
市區公園內綠樹茂密,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記者 李波 攝
——生態之變,來自于超前理念的引領。
俯瞰東海島,寶鋼湛江鋼鐵零碳示范工廠百萬噸級氫基豎爐工程建設如火如荼。這是繼湛江鋼鐵實現固廢不出廠、廢水零排放、廢氣超低排放之后,打造綠色鋼鐵新城的又一力作。
目光再延伸,大小項目星羅棋布,通過錯綜復雜的管廊連成“共同體”。煉鋼產生的氫氣、氮氣、氧氣等源源不斷供向一墻之隔的中科煉化,碳五、碳九等石化生產物料通過管線送往周邊的下游企業。一座綠色生態“循環島”正在崛起。
“菠蘿的海”呈現出一派美好的風光。記者 李波 攝
目光投向湛江紅土地,徐聞“菠蘿的海”中、外羅港外,風車林立,蔚為壯觀。隨著巨大的葉片轉動,綠電悄然上網。
2021年,湛江陸上風電、光伏發電并網規模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年累計消納新能源電量約60億千瓦時,占湛江電網供電量的32%。也就是說,每3度電中就有1度電是來自清潔能源。
赤坎濱湖公園,藍天白云,海天一色,絢麗多姿。記者 李波 攝
沿著海岸線,“海洋衛士”紅樹林逆勢生長。去年,湛江開發了我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首筆5880噸二氧化碳減排量已完成交易。根據《湛江市建設“紅樹林之城”行動方案》,到2025年,湛江將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4183公頃,大力發展紅樹林碳匯經濟,推動紅樹林保護與水產養殖耦合發展。
循環島、綠電、藍碳,一個個新概念落地,正是湛江落實“雙碳”的生動實踐。
徐聞海岸霞光萬道,絢麗迷人。記者 李波 攝
生態之變,提發展之質。奮進新征程,湛江必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深度融合引領發展,深入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探索一條既符合國家戰略、順應時代趨勢,又貼合湛江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