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國家層面對文化的數字化作出要求與部署。這一戰略的實施與推進,將對文化傳承、文化生活、文化產業帶來哪些影響?地方政府、企業應如何應對這一國家戰略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對此,佛山日報《理論周刊》專訪了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周建新教授,分享他的觀察與思考。
周建新。
專家簡介
周建新,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荔園領軍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嘉賓、深圳市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深圳市行政重大決策咨詢專家、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中國客家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深圳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文科分委員會主任。獲國家教學成果獎、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和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0余項。
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三大”新提升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將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的文化產品類型和服務,創造更多元的文化消費新場景,增強更深入的文化體驗。
《理論周刊》:《意見》的出臺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有何深遠影響?
周建新:《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文化數字化上升為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當前,中國正闊步邁入數字經濟時代,以5G、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蓬勃發展,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出臺,可謂是十年磨一劍,其總體思路可概括為五化:文化資源數據化、關聯數據資產化、數據分享平臺化、創新創造智慧化、消費體驗場景化。《意見》明確指出了文化數字化戰略的任務和目標為“兩步走”:第一步是到“十四五”時期末,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文化服務供給體系;第二步是到2035年,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意見》將文化建設與數字化相結合,對其戰略路徑和步驟作出重點部署,從頂層設計的高度描繪國家文化發展的藍圖,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戰略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意見》指出,要統籌利用文化領域已建成或在建數字化工程和數據庫所形成的成果,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這對全面梳理、整合、統籌中華文化資源,提取其中具有傳承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傳播與保護具有重大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借助多樣化的終端,利用數字化路徑,打破線下傳播壁壘,通過線上多樣的渠道,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上云端,實現“云傳播”,最終實現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理論周刊》: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與推進,將如何豐富或改變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又有何促進意義?
周建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僅是對物質生活的需求,更體現為追求品質化、個性化、多元化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數字化戰略對人民群眾文化生活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第一,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類型和服務。隨著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推進,如數字圖書館、虛擬博物館等文化新業態將不斷涌現,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對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將創造出更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第二,創造更加多元的文化消費新場景。比如,利用數字電視、數字投影等“大屏”觀賞方式,提升高新視聽文化數字內容的供給能力,增強用戶視聽體驗,促進“客廳消費”、親子消費等新型文化消費的發展,通過全新升級的數字技術,實現傳統文化消費場景的全新升級。第三,增強更加深入的文化體驗。比如,當下博物館行業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將展品更加生動立體地呈現給游客。當前火爆的沉浸式游覽、虛擬演出等方式,也是數字技術運用所帶來的新奇體驗。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是文化數字化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具體而言,首先是通過數字化手段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通過創新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實施智慧廣電固邊工程,推進廣播電視直播衛星公共服務升級,升級完善電影數字節目管理平臺,探索公益電影多樣化供給方式,加快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加強面向困難群體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將有助于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的共享,擴大優質文化產品的服務與供給。其次,推動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等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統籌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設,將有助于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的供給能力,促進基礎文化設施布局優化。最后,依托文化數據服務平臺,優化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將有助于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
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費新場景
文化數字化塑造了文化產業的新模式、新特點,伴隨數字技術的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將不斷涌現。
《理論周刊》:《意見》提出了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哪些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將成為發展重點?
周建新:文化消費主要由文化需求所驅動,但又與文化供給緊密相關。提供什么樣的文化產品,開發什么樣的文化消費模式,如何進一步提升文化消費品質,促進文化消費提檔升級,這是文化高質量發展繞不開的問題。《意見》提出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明確要集成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高逼真、跨時空等新型體驗技術,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的重點任務。我認為,重點是增強沉浸式內容體驗、打造虛擬游覽等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沉浸式體驗作為一種新型消費場景,日益受到大眾的關注。它通過利用人的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營造出沉浸式的環境和氛圍,讓參與者更好地融入場景之中。數字技術與文化消費相結合,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費新場景,能夠深化文化消費體驗,豐富和拓展消費者的感知空間。如故宮推出的朱棣建造紫禁城VR沉浸式體驗項目,就通過數字技術手段,讓游客突破時空局限,穿越歷史的長河,感受文化底蘊。虛擬游覽則是數字化浪潮下催生出的新型文化業態。它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手段,實現數字化場景的搭建,實現一種全新的游覽形式。當前許多博物館都開辟了數字化虛擬旅游,打造游覽“云空間”,實現足不出戶便能云游博物館,降低了游覽成本,具有極大的便捷性。總的來說,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與推進,既能創新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催生文化消費新業態,也有助于傳統線下文化消費場景的轉型升級,推進數字化文化體驗,鞏固和擴大中華文化數字化創新成果的展示空間。
《理論周刊》: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與推行將帶動哪些產業發展?
周建新: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必然依托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既是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的基礎,同時又將在實際運用中獲得長足發展。
隨著數字技術與文化的結合日益緊密,圖書館、博物館、廣播電視等傳統文化業態將迎來轉型升級。以廣播電視行業為例,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是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力量。《意見》指出,要依托現有有線電視網絡設施、廣電5G網絡和互聯互通平臺,部署提供標識編碼注冊登記和解析服務的技術系統,完善結算支付功能,形成國家文化專網以及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省域中心和區域中心,服務文化資源數據的存儲、傳輸、交易和文化數字內容分發。這一舉措將極大推動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產業的發展。因此,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將調整傳統文化業態和產品結構,實現傳統文化業態轉型升級。
推進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也是新型文化業態發展的主要推力。《意見》中提到,培育以文化體驗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業態,創新呈現方式,推動中華文化瑰寶活起來。在文化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呈現等領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業,引領文化產業數字化建設方向。文化數字化塑造了文化產業的新模式、新特點,伴隨數字技術的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將不斷涌現。
借助數字化打造立體佛山文化
將數字技術與城市文化深度融合,讓城市文化的傳播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覆蓋面更廣、形式更加生動多元,城市文化體現更加立體,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城市品牌更加響亮。
《理論周刊》:文化的數字化戰略對于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乃至城市品牌的塑造與傳播有何作用?佛山如何借助文化數字化,加強城市文化影響力?
周建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提升城市軟實力,文化是關鍵。文化數字化戰略為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塑造與傳播提供了多樣化的傳播手段和廣闊的傳播空間,具體體現在傳播媒介的選擇和呈現形式上。將數字技術與城市文化深度融合,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城市文化的傳播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覆蓋面更廣、形式更加生動多元,城市文化體現更加立體,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城市品牌更加響亮。
佛山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功夫之城”“嶺南水鄉”“美食之都”等眾多文化名片。如何在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借助文化數字化,加強城市文化影響力,個人有以下建議:
其一,深入挖掘佛山城市文化特色。佛山市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是嶺南經濟和文化的代表之一。我以前曾提出佛山的城市形象定位應該緊扣“嶺南味”“中國風”“國際范”這三個方面。在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可以利用數字技術開發、整理佛山特色文化資源,提取其中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再借助數字技術手段形成當代表達,進一步突顯佛山的“嶺南味”、體現佛山的“中國風”、彰顯佛山的“國際范”。
其二,豐富佛山城市文化傳播手段。數字時代的到來,不斷豐富著傳播的內容與形式。因此,在文化數字化浪潮下,佛山可借助多種互聯網平臺,利用不同傳播媒介,傳播城市文化。如“影視+文旅”的形式,借助影視作品的拍攝,通過鮮活的影視資料,加強佛山功夫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彰顯佛山作為“中國武術之鄉”的特色和優勢。
其三,多種形式打造佛山立體形象。隨著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推進,新的文化消費場景不斷涌現,佛山城市文化的傳播可借助文化新業態的產生,打造立體佛山文化。如借助沉浸式體驗,吸引游客體驗佛山功夫文化;借助虛擬旅游場景,開發在家云游嶺南水鄉活動,打造城市文化傳播新路徑。通過“數字佛山”,講好“佛山故事”,打造“佛山品牌”,展示“佛山形象”。
《理論周刊》:《意見》要求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業,對于企業而言,戰略的實施與推進將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
周建新:文化數字化戰略要求加快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在文化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呈現等領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業,引領文化產業數字化建設方向;支持符合科創屬性的數字化文化企業在科創板上市融資。因此,對于企業而言,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同樣提供了很大機遇。首先是巨大的市場前景。進入新時代,文化消費市場多元化、個性化、體驗化趨勢日益明顯,戰略中涉及的發展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探索多樣文化供給方式等都順應文化消費的潮流,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市場。其次是提供了廣闊的行業空間。《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各類文化機構接入國家文化專網,利用文化數據服務平臺,探索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最后是為企業營造了有序的市場環境。戰略指出要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強化文化數據要素市場交易監管,深化文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行業協調、自律作用,做好文化數字化信用評價,營造良好市場發展環境。
在迎來發展前景的同時,企業也面臨著不少的挑戰。有學者曾經提出一個觀點:“一個基本性悖論浮現——在全球范圍內,公眾獲取文化內容的機會和對它的依賴都增加了,但與此同時,藝術和文化領域的生產者覺得工作越來越艱難。”面對當前文化領域的僵局和困局,該如何破局呢?我認為,一方面企業要有效推動數字技術與文化產品的有效融合,創造出能夠滿足消費者多重需求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大對文化企業和文化專業人士的扶持和保護,營造包容性的工作環境,建設有韌性、有溫度和可持續發展的數字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