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帶有海味的十二道古法曬制技藝,到香味四溢的徐聞八寶飯;從高亢激昂的丁村女子八音,到惟妙惟肖的徐聞木雕;從氣勢恢宏的陣式藤牌功班舞,到神奇的屯兵舞……這些傳承著徐聞地域文化基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彩紛呈,凝聚著深刻的文化記憶。
長期以來,徐聞人以獨特的傳承方式, 以此賡續地域文化基因,堅守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土壤,留住徐聞非遺文化之根。特別是近年來,徐聞當地文化部門為非遺文化的薪火相傳注入活力,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徐聞有著數千年歷史的非遺瑰寶“活起來”。
徐聞縣文化館將民俗編排成舞蹈《陣式藤牌功班舞》。
徐聞美食文化以“味”俱來
民以食為天,徐聞非物質文化先從“食”講起。
徐聞關于“食”的特色非物質文化項目當算徐聞八寶飯,其為盛行于徐聞縣徐城鎮獨具地方特色風味的佳肴。
徐聞八寶飯,俗稱“八寶粹”,是以香糯、紅棗、金桔、蓮子、冬瓜糖、花生、蝦仁、鮮蛋等八種物品精制而謂之“八寶飯”,是盛行于徐聞縣的民間特色美食。每年節慶佳期和一年四季的大喜宴席,都有八寶飯佳肴恭候貴賓親朋,有喜慶吉祥的寓意。
以果品八寶飯佳肴慶賀佳節,是一件皆大喜慶的儀禮。所以,徐聞八寶飯承載著人們祈愿生活吉祥如意的淳樸民俗風尚,釀造了八寶飯美食特色文化。
早期的八寶飯則是把糯米蒸熟成飯后,加拌白糖、豬油、蓮子、紅棗、冬瓜糖等簡單果料即成八寶飯,后來隨著社會生活的提高,根據地方習俗和口味不同而添加果料,不斷地充實豐富。
徐聞八寶飯有甜品八寶飯與咸品八寶飯兩種,主要傳統技藝以“精、嚴、佳”為主體,程序有:一、選原料; 二、浸糯米;;三、炸豬油;四、炒糯米;五、配味料;六、炒蝦米;七、裝盅;八、蒸八寶飯等,制作技藝程序嚴謹,力求達到“色澤新鮮麗艷,味道清香可爽”的最佳效果。
徐聞在喬遷新居或婚慶宴席以八寶飯等佳肴款待貴賓親朋。
近年來,徐聞加強八寶飯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讓傳統技藝制作的八寶飯,在地方的習俗的基礎上打造“升級版”,口味精選醌料,工序更加嚴謹,更加講究色味,在今天經濟建設的大好環境里,發揮出獨具的特色開拓發展經濟文化,為徐聞文化旅游美食打造一塊響亮的品牌。徐聞八寶飯被列為湛江市非物質文化項目。
食以“味”為先,講到“味”,不得不提食鹽。雷州半島生態海鹽十二道古法曬制技藝是徐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徐聞地處雷州半島,三面環海,是制鹽的好場所。根據記載,宋朝開寶四年,徐聞縣沿海人家合資圍建鹽田,按投資股份劃分,再由各人平整成大小不等的小漏號及一塊塊的水幅池、結晶池。徐聞縣的毛練村至今有宋代官辦鹽場——遞角場遺址。
雷州半島已有1150多年曬鹽的歷史,在雷州半島的徐聞、海康、遂溪等地鹽民試行曬鹵制鹽技術,鹽民在曬鹽的實踐中,總結出“雷州半島生態海鹽十二道古法曬制技藝”,從清代咸豐五年梁大成師傅掌管徐聞角尾鹽田,至今傳承7代,已有164年之久。
十二道古法曬制技藝具體是:古法建池、曬伯觀潮、選時納潮、三段瀝鹵、動鹵松鹽、三段結晶、量池備晶、調和保鹵、扒鹽歸垛、懸臺濾鹵、精曬除雜、生態存儲等,曬制出的生態海鹽天然純凈,潔白晶瑩,質優清鮮,回味甘咸,保持著富含人體所需要的鈉、鉀、鈣、鎂等微量元素,為人民群眾提供了高質量的食用生態海鹽。
雷州半島生態海鹽十二道古法曬制技藝所凝聚蘊含的厚重鹽文化,具有重大的歷史性、科學性和社會性的研究價值,它是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徐聞在生態海鹽十二道古法曬制技藝的基礎上,提升制鹽工藝,為人民群眾提高生活水平和健康身體的生態優質食鹽。
徐聞生態海鹽十二道古法曬制技藝凝聚蘊含的厚重鹽文化。
徐聞傳統技藝世代相傳
“非遺”有著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婚配、自然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
歷史上,徐聞縣城鄉每年正月元宵期間迎春祈福或年例與紅白喜事,女子八音奏樂,競威賽響以助興熱烈,以示莊重其事,形成厚重的傳統民俗風尚。
女子八音,丁村女子八音最為有名,其主要分布于徐聞縣前山鎮丁村及前山鎮各條自然村。
丁村女子八音,始創于清道光二年至今傳承7代,已有196年之久。丁村女子八音由30人組成,八音以2只大鼓、2只高邊鑼、8支嗩吶、2對鈸、1對小鈸、2只鐺、12只司鑼子、1只木魚等樂器組成,擇其活動內容需要選用而配合樂譜,主要從事活動有:元宵巡游、迎親紅喜、送終白喜、遣災驅邪、舞獅祈福等,以祖傳八音工尺譜:將軍令大開、朝天子大開、六國王大開、十三枝、得勝令等60多首民間傳統音樂工尺譜。
其主要特征以女子為主體,以傳統音樂工尺譜為旋律,以鼓金聲樂為節奏,民俗氛圍濃重,喜慶吉祥。八音韻樂淳樸雄渾而激逸,獨具地方民間音樂特質而影響深遠,歷代弘揚發展。
傳統音樂工尺譜是在歷史發展長河中積淀的民間禮樂曲譜。丁村女子八音保存有60多首民間傳統音樂工尺譜,實屬珍貴,它集歷史人文、社會信仰、民俗源流、習俗風尚于一體,蘊含厚重的傳統民俗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性、民俗性和藝術性的研究價值,是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徐聞木雕技藝堪稱徐聞非遺文化的奇葩,其為古建筑的局部裝飾與人們生活中的家具雕刻制作諸方面的傳統美術。
徐聞位于祖國大陸的最南端,從漢代出土的建筑磚瓦器物中就有雕刻網紋、圓圈十字紋、箭紋與“萬歲瓦當”等裝飾紋樣。雕刻工藝傳至明清時代,在祠廟寺庵和豪門大宅中廣泛應用于人物雕像、古建筑的局部裝飾與家具雕刻中,漫長的歷史長河積淀厚重的傳統美術文化。
徐聞縣城至今仍保存著明代建筑徐聞儒學孔廟、貴生書院與清代廣府會館、潮州會館等古建筑,其木雕工藝獨具一格,形成獨特的徐聞木雕技藝。
徐聞木雕技藝在韓氏家族傳承至今已有6代148年,其制作技藝步驟有:設計圖案、木雕技藝、髹飾方式等三大程序,設計圖案是先構思雕刻的內容繪出圖紋,反復審觀修改完美。
雕技藝有:素面平雕法、減地平钑法、壓地隱起法、剔地起突法、鏤通高浮法、圓雕鏤空法等。髹飾方式有素色木雕、金漆木雕、彩繪木雕等,它集民俗學、建筑學、美學為一體,是嶺南傳統美術中的一枝奇葩。
長期以來,徐聞木雕技藝在現代建筑與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人物雕像、仿古建筑的局部裝飾與家具的雕刻制作中大量地運用木雕技藝,煥發琳瑯精彩,其藝術形式在不斷地傳承、弘揚和發展。
徐聞縣丁村女子八音技藝代代相傳。
徐聞傳統民俗 華麗轉身“舞”藝術
徐聞縣自漢武帝元鼎六年置縣,曾經以中國南方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而飲譽中外史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從而造就了獨特的人文環境,孕育了別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陣式藤牌功班舞。
陣式藤牌功班舞以藤牌為主,進行不同類型的陣勢轉換,突出舞蹈的顛排結構的藝術形式,一種集軍事訓練、武術對抗、打擊樂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武術表演藝術樣式,是古代軍事布防、戰場實戰技擊項目。
據記載:徐聞“三面阻海,倭奴東伺,交夷西窺”,備受倭寇和安南海盜的侵擾,鄉民為了抗擊敵寇,與當地駐軍一起習練藤牌舞,并使之成為一種固定的習俗代代傳承。每年春節元宵佳節,集眾操練,巡迥演示,成為當地較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動,受到了群眾的歡迎。
藤牌舞和江西省永新縣的“盾牌舞”以及河北省沙河市的“藤牌陣”如出一轍,他們都得到了有效的挖掘、研究、弘揚和保護。作為特色文化品牌,多次活躍在徐聞縣的文化藝術舞臺上,獲得了公眾的好評。徐聞縣委、縣政府以及邁陳鎮政府、東莞村對藤牌功班舞進行包裝提升,促使其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發展。
徐聞藤牌功班舞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項目。
徐聞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項目的另一個項目是屯兵舞。
屯兵舞主要流傳在徐聞縣的城鎮、鄉村,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
徐聞屯兵舞獨具傳統宗教信仰祭祀儀式的特點,對研究嶺南宗教傳播與雷州半島道教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徐聞道教屯兵舞已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
記錄是非遺保護的必要環節,沒有記錄,就沒有綿延賡續的文化記憶。徐聞文化部門把非遺搬上舞臺,用藝術形式把它記憶下來,展現了徐聞地域文化特色,讓極富徐聞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