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友王先生在網絡上發現一條汽車低價轉讓信息,對方稱該車是法院查封車輛,王先生信以為真,于是數次按對方的要求匯款。當19日對方要求他再次匯款時,他才發覺自己上當了,而此時他已被騙了兩萬余元。
昨日上午,王先生通過民意直通車聯系到記者見面后,立刻掏出幾張銀行匯款存根,記者粗略計算,存單總額已達到了21000元。他稱這是自己通過網絡購買二手車被騙的證據。
不久前,王先生在網上發現了一條汽車低價轉讓信息。一輛原價十幾萬的小車,只賣1.2萬元,王先生十分心動,立刻聯系買家。對方稱自己關系很硬,好不容易從法院弄出一輛“查封車”,所以才這么便宜,車的成色和車況都很好。男子發了一個賬號給王先生,讓王先生先匯1000元作為保證金,并保證這錢可以抵購車款。王先生信以為真,立刻匯款,對方收到錢后還專門致電王先生,表示會將車開到麻章讓王先生準備接車。
過了兩天,對方果然打來電話,表示車已到麻章,讓王先生先付一半車款再看車。王先生再次匯款5000元,誰知對方又提出,看車前必須再支付9000元交易稅,王先生感覺不對勁,但想到前面已經匯了這么多錢,便按照對方的要求再次匯款。
20日上午,對方又打來電話讓王先生將剩下6000元車款付完,并稱馬上就能取車。王先生立刻到銀行轉賬,匯款后對方卻沒了消息。20日下午,對方又要求王先生匯5萬至8萬元的人身風險保證金,擔保對方交車人員的人身安全,王先生這才意識到被騙,但此時他已匯出21000元。
對此,記者采訪市中級法院相關部門時,處理該類案件的法官告訴記者,網絡購物要特別謹慎,像汽車、房屋這種大筆交易一定要與對方面談。同時,對于查扣物品的拍賣,各級法院都有嚴格要求和規定,拍賣物品要在媒體公告,而負責拍賣的機構會由法院隨機抽出,最后物品的價格也由專門的評估機構進行控制,一般情況下不會低于其市場價,更不可能存在通過私人關系低價弄到拍賣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