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沙蟲養殖產業,路在何方?
資料圖
沙蟲是湛江著名的海產品,有滋陰補腎養液之功效,市民喜歡用它煲湯、煮粥,口感清甜。在湛江各沿海村莊,成群結隊的婦女在退潮后的灘涂采挖沙蟲的場景每天都能見到,并非稀奇。
自4月26日起,本報連續報道東海島調山村“沙蟲出沙”事件,卻引起社會各界對沙蟲的特殊關注,經一輪驚心動魄的深究過程,事件已被公認為局部污染所致,結果總算塵埃落定。然而事件的影響并未到此為止,它喚起業界人士及相關管理部門對湛江沙蟲產業的思索與大討論。湛江沙蟲產業的現狀如何?以后又該怎樣做大做強?有專家指出,遂溪縣草潭鎮沙蟲養殖業遠近馳名,申報沙蟲養殖之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是壯大湛江沙蟲產業的必經之路。
現狀:分散圈海 自發養殖
距湛江市區88公里的遂溪縣草潭鎮素有“沙蟲第一鄉”,“沙蟲出沙”事件發生后,該鎮業內人士強烈關注事件進展。日前,記者驅車前往該鎮就沙蟲養殖業進行調查。
該鎮鎮長向記者介紹,草潭鎮的海岸線長23.5公里,擁有潮間帶海灘涂2.3萬畝,可開發利用養殖的潮間帶海灘涂近1.5萬畝,還有廣闊的淺、深海灘涂未全面開發,總面積達12萬畝,發展海水養殖業具有優越的自然環境。現有沙蟲、貝類、對蝦等水產種苗場12家,其中沙蟲作為重點發展養殖基地,養殖面積已達2萬畝, 300戶當中就有30戶為沙蟲收購商。
養殖戶林馬生,從10多年前成功養殖2個文蛤螺到現在年產上百萬元沙蟲,鎮長稱其為經歷了大浪淘沙的中堅沙蟲養殖戶。“當大家意識到海邊能養螺、養沙蟲賺錢時,都來海邊圈地養殖。上世紀90年代,養殖業的投資環境很不穩定,村民都在搶灘涂,甚至為灘涂同村人大打出手。2001年,我拿到政府部門發的養殖證,得到了一顆定心丸。從此,鎮里的灘涂養殖走向合法的規范化,也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格局。”林馬生如是說。
據了解,目前草潭鎮沿海灘涂不規則地分散在不同養殖戶手中,這樣的劃分均為早年間自發圈形成的歷史遺留。“拿證經營,每年每畝只需要交50元的灘涂租賃費用。”林馬生透露,雖然價格不高,但是灘涂有限,其圈地格局早已形成,現在行外人想介入或行內人要擴張“疆土”均已無從涉足。
突破:土池育苗 全國領先
“遂溪眾幫水產有限公司和幫眾沙蟲養殖專業合作社,它有著領先的沙蟲養殖技術和經驗,法定代表人陳振國是沙蟲種苗人工繁殖技術方面的專家,他是草潭鎮南洪村委會艾仔寮村的一個大學生,有著全國首例沙蟲苗人工孵化成功并規模生產的技術,并有一定的沙蟲養殖規模。”鎮長告訴記者,草潭鎮大面積養殖沙蟲,有著“土專家”陳振國的一份功勞。
隨后,記者找到了這位年僅25歲的新銳人物陳振國,他2009年畢業于陽江職業技術學院,擔綱完成的《方格星蟲土池育苗生產技術》,獲得成功。該成果已通過湛江市科技局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正在申報年度科技成果評獎。沙蟲苗在當地和鄰近沿海村莊銷售,推動了大面積人工放養。
細雨紛紛,陳振國帶領記者前往他的養殖灘涂,只見工人一鋤頭下去幾條大小不一的沙蟲身子即露了出來,沙蟲分布密度相當密集。“每畝沙蟲放苗1萬多條,要是全部出來,用卡車拉都拉不動。”陳振國如是說。目前他用土池法培育出來的沙蟲苗1000萬條,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不少客戶是預約購買的。此些沙蟲苗,大部分賣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的沙田鎮和營盤鎮,小部分賣給當地農民放養,鄰近的雷州市企水鎮鄭老板,購買他的沙蟲苗,在200畝蝦塘放養。
在賓館酒樓,沙蟲是個緊俏海鮮,行情看好,價格一路攀升。當地收購價,每斤從以前的18元上升到35元,鄰近的北海市,更是賣到45元。每畝放養沙蟲苗1萬條,養殖8個月,可收獲沙蟲250斤,除去成本,每畝賺5000多元。“沙蟲苗的賣價多年來一分錢也不漲,還是每條一角二分。”
“今年的目標是培育沙蟲苗的池塘從現在的100多畝增加到300多畝,生產沙蟲苗從去年的1000萬條增加到1億條。”“土專家”表達了宏偉的目標,也透露了難處,“土地有限,資金有限成為我們發展的最大瓶頸,如果資金足夠將大片的灘涂買下,集中經營,規模上去,發展才有盼頭。我一直有個設想,就是能大批量地育苗,免費提供給村民養殖,最后再以一定的價格回收,集中向外銷售,可以是新鮮銷售,也可以是加工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