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臘月二十八,人們都沉浸在迎接春節的忙碌和喜悅中。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手術室里有條不紊地忙碌著。24號手術間正為一名剛出生12天,體重只有2Kg的、患有先天性食管閉鎖的新生兒實施胸內食管吻合術。多科室醫務人員聯合搶救,最終成功讓稚嫩的生命重獲新生。今日上午,該嬰兒治愈出院。
事發當日,該嬰兒在出生后因為在吃奶時嗆咳、口吐白沫后在當地醫院診斷為“先天性食管閉鎖”。家人帶著嬰兒輾轉多家醫院,由于新生兒手術風險大,各大醫院都不敢貿然行手術和治療,最終來到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求診。據接診醫生介紹,先天性食管閉鎖是新生兒期消化道的一種嚴重發育畸形,主要表現為患嬰吃奶時出現嘔吐、嗆咳、呼吸困難、臉色青紫等癥狀。由于食物不能進入胃腸道,病嬰呈現脫水、消瘦,如不及時治療,數日內即可死于肺部炎癥和嚴重失水。
術前談話的過程更像是心理疏導的過程。一方面要說服家長給予嬰兒治療的機會,另一方面又要讓他們明白新生兒手術的風險極大。麻醉科陶濤主任組織黃玉僥主治醫師等與胸外科張志輝主任團隊反復討論患兒病情,制定了個體化麻醉方案。主治醫師黃玉僥耐心與患兒家長溝通講解,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術前談話,家長終于在手術知情同意書和麻醉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了。
回想當日救治過程,仍然讓人驚心動魄。手術難度非常大,患兒可供操作的部位只有成人手掌一半大,手術活動空間很有限,非常考驗手術精度和熟練程度;手術體位需要右側臥位,如何將一個嬰兒擺放到最佳位置又不讓其壓迫到重要器官;患兒術中如何保溫又是個難題,新生兒不像成人體溫可控,手術部位暴露后極易導致體溫迅速下降,持續低體溫可造成嚴重后果,必須要想辦法解決;麻醉實施和手術保障難度很大,患兒血管、腔道微小,麻醉插管、輸液設施、手術器械等均需重新配置;還有術中出血風險……麻醉科、胸外科、新生兒科為這場戰斗做足了準備。
麻醉科為了保障手術順利進行,分別從麻醉醫師配備、麻醉及手術設備、手術器械、手術室環境等圍術期管理重要因素進行了精心準備,有力保障了麻醉、手術安全順利進行。
胸外科主任張志輝在手術探查后發現嬰兒的先天性食管閉鎖屬于Ⅲa型,這意味著可以嘗試一期的手術且不用做胃造瘺,嬰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有所下降,且不用承受二次手術的痛苦。
手術歷時90分鐘,順利完成,大伙們緊繃的弦終于松懈下來。術后嬰兒由新生兒科接回病房繼續監護治療。術后第二天,嬰兒順利拔除氣管導管。術后第四天,嬰兒再次行消化道造影,顯示造影劑無外滲。“這意味著嬰兒可以通過胃管進食了,在傷口恢復后便能像正常嬰兒一樣健康成長了。”
據悉,湛江中心人民醫院麻醉科陶濤主任帶領的麻醉團隊,在新生兒手術圍麻醉期管理方面有豐富的經驗,近年來配合多個科室完成了多例新生兒手術麻醉,包括出生20小時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手術、出生7天的新生兒膈疝手術、出生12天的新生兒先天性食管閉鎖手術等等,為粵西地區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