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亮豐腴的黃油蟹蒸騰著誘人香氣,冰鎮生蠔如白玉般剔透,章紅魚片紋理清晰——這不是普通的宴席,而是科研人員精心打造的“科技海鮮宴”。(9月12日《湛江日報》)
湛江,這個被大海偏愛的城市、這座“中國海鮮美食之都”,向來以“海鮮宴”聞名遐邇。
海鮮宴上,白灼蝦的清甜、清蒸蟹的可口、炭燒生蠔的肥美……令人回味無窮,也將湛江之“鮮”列為獨一檔的舌尖享受。然而,這份“鮮”的背后亦曾有隱憂:種苗端常受限于外部供給,養殖端難逃臺風、水質等自然變量的牽制,產業鏈也多停留在“鮮活售賣”的初級階段……就像一道少了關鍵調味料的菜,鮮美有余,卻難撐得起產業升級的大場面。
直到近年,矢志向海圖強的湛江,終于為自家這桌“海鮮宴”找到了一味特殊調料——“科技”。一桌“科技海鮮宴”,正從餐桌美味,蝶變成為撬動湛江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支點。
若說過去湛江“靠海吃海”是“看天吃飯”,那如今的“科技海鮮宴”,便是用科技改寫規則的“人創機遇”。海洋經濟的痛點,從來不是“無海可依”,而是“有海難用”:種苗依賴進口易被“卡脖子”,淺海養殖受限于自然條件,產業鏈停留在“賣原料”的低附加值……而科技,正是破解這些痛點的關鍵。從育種端掌握“種苗芯片”,到養殖端打造“智慧矩陣”,再到產業鏈端“價值倍增”,每一步都是對“海洋經濟只能看天吃飯”的顛覆。
這桌“科技海鮮宴”,首先贏在“好吃”——品質的躍升,讓每一口鮮都更有底氣。
過去海鮮品質靠“運氣”,同一海域的魚,可能因餌料、水質差異口感天差地別。如今,科技把“運氣”變成“標準”。從突破南美白對蝦抗病育種,到補齊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塊拼圖”,再到制定金鯧魚、軍曹魚的養殖標準——科技不僅讓種苗實現了“自主可控”,更讓海鮮宴有了“穩定發揮”的根基。智慧養殖平臺里,實時監測的水質數據確保魚蝦生長環境穩定,精準配比的餌料讓營養更均衡,就連魚群的游動空間都經過科學設計,肉質更緊實。從種苗到上市,區塊鏈溯源系統像給海鮮辦了“身份證”,哪片海養的、吃什么長大的、經過哪些檢測,一目了然。加入“科技”這味調料,不是簡單“提鮮”,而是讓“鮮”有了穩定的標準、可靠的保障。不僅可以“放心大啖吃”,而且“啖啖都好吃”,這才是真正有品質、有底氣的湛江版“海鮮自由”。
這桌“科技海鮮宴”,更加贏在“抵吃”——價值的躍升,讓海鮮的“含金量”遠超餐桌。
過去一條魚、一只蝦,價值多停留在“按斤售賣”,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如今加入“科技”這味調料,海洋資源得以“物盡其用”:深海魚油能提煉高純度營養成分,搭配中藥變成降脂產品;魚蛋白、魚膠原能開發成護膚品、醫美原料;就連蝦殼、蟹殼都能加工成生物肥料。從“吃鮮”到“用鮮”,從“賣原料”到“做產品”,科技把一條魚的價值翻了好幾倍——對消費者來說,買到的不只是食材,還有營養健康等多元價值;對產業來說,擺脫了“按斤售賣海中鮮”的老路,走上了“科技增值延鏈條”的新賽道。
一桌“科技海鮮宴”,背后是一座城向海圖強新思路的逐漸清晰:不把海洋當“提款機”,而是用科技把它變成“活寶庫”;不再局限于“賣海鮮”,而是圍繞“海洋資源”做全鏈條文章;不再滿足于“區域特色”,而是要打造可復制的“海洋經濟新范式”。這種思路,是從“吃海”到“牧海”再到“興海”的跨越——育種是“強基”,智慧養殖是“提效”,價值延伸是“增值”,三者環環相扣,將“科技”這味調料的功效完全激發出來。
吃的是鮮味、品的是變革、贏的是未來,好一桌“科技海鮮宴”!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