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有市民反映湛江經開區梧闊村個別樓頂、天臺環境臟亂,容易孳生蚊蟲,相關部門開展聯合整治行動,重點清理樓頂及“四臺”(天臺、陽臺、飄臺、平臺)區域。(8月14日《湛江日報》)
樓頂天臺的積水池里,金魚在墨綠色的水里游動,水面下卻藏著密密麻麻的蚊幼蟲;陽臺角落的舊花盆托盤,一汪雨水積了半月,成了伊蚊的“育兒房”;飄臺縫隙里的落葉腐爛成泥,悄悄醞釀著蚊蟲孳生的溫床——這些懸在城市半空的“易遺忘的角落”,看似不起眼,卻是蚊媒防控最容易失守的防線。從經開區梧闊村樓頂的臟亂,到恒逸公寓天臺三年未清的積水,再到“網紅街”門店“四臺”的雜物堆積,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們:防蚊滅蚊的短板,往往就藏在那些“易遺忘的角落”里。
“空中角落”有隱蔽性,恰恰成了蚊蟲的“安樂窩”。與街道、市場等公共區域相比,樓頂、陽臺、天臺兼具“私人領地”與“公共空間”的雙重屬性:有的屬于業主共有卻無人牽頭維護,有的是商戶私域卻疏于打理,有的是老舊小區陳年堆積見慣不怪。這樣一來,就容易形成日常巡查的“盲區”——有人覺得“自家陽臺別人管不著”,有人認為“樓頂天臺不關我事”,檢查時也容易因“入戶難”“登頂難”而一帶而過。久而久之,一盆積水從“偶然形成”到“常年存在”,一堆雜物從“臨時堆放”到“積年累月”,最終演變成蚊蟲孳生的“安樂窩”。
如何管好這些“空中角落”?“網紅街”的整治案例提供了有益借鑒:工作人員不僅清理陽臺雜物,還入戶提醒“翻盤倒罐”,將治理從“公共區域”延伸到“個體空間”,關鍵就在明確了“責任”二字。這提醒我們,針對“空中角落”的特性,既要引導居民做“第一責任人”,比如養花時清空托盤積水,樓頂種菜時別留死水,又要明確物業、社區的“巡查責任”,將陽臺、天臺納入日常保潔清單,對高層樓宇定期登頂檢查。唯有把“誰的區域誰負責”的規則落到實處,才能將這些角落從“遺忘清單”轉到“管理臺賬”。
守住“空中角落”,本質上是筑牢防蚊滅蚊的“立體防線”——防蚊滅蚊,既要看地面的整潔,也要看空中的清爽;既要在主干道清積水,也要到陽臺樓頂除死角。關鍵是要打破“平面思維”的治理慣性——知道蚊子不會只在地面活動,防控自然也不能困在地面。當每個樓層、每個“四臺”都有對應的責任人和管護機制,這張防線才能真正密不透風,讓蚊蟲無論藏在地下還是空中,都無處遁形。
“空中角落”的治理,是防蚊滅蚊的一道“必答題”。當居民主動清空陽臺積水成為習慣,當物業定期登頂檢查形成制度,當“立體防蚊網”覆蓋每一層樓宇,這些曾經被遺忘的空間,就會從蚊蟲的“安樂窩”變成健康的“防護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