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運輸車輛往來穿梭……盛夏時節,在湛江各重點項目建設現場,處處涌動著奮進的熱潮。今年以來,我市以項目之“進”支撐發展之“穩”,通過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創新項目調度管理機制等多項硬舉措,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能。(據7月19日《湛江日報》)
盛夏陽光下,湛江大地上,重大項目建設的熱潮正奔涌向前。一個個重大項目的推進,不僅是當下穩增長的“壓艙石”,更是湛江破解發展難題、打開未來空間的“金鑰匙”。
面臨發展瓶頸,如何破局?答案就是抓項目、促投資、強產業。今年第一季度,湛江以超342.3億元的115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涵蓋產業、基建、民生等多個領域。比如,廣東大毛牛新材料基地宣告落成,有望成為行業內的“六星零碳工廠”;巴斯夫(廣東)一體化項目液體散貨碼頭通過對外驗收,提升湛江港高端化工承載力;廣湛、合湛高鐵加速推進,打破區域協同……這些項目的布局,精準對應著當前發展的痛點和難點。當項目從藍圖變為現實,湛江的發展空間便隨之打開,競爭力自然水漲船高。
這些項目推進,檢驗著區域競爭的核心實力,靠的是什么?湛江的實踐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機制順暢。湛江構建的穩投資“雙機制”、18個行業網格化管理、“三張清單”調度,本質上是用制度掃清項目推進的障礙。掛點領導深入一線“把脈問診”,現場調度會限期解決問題,這種“穿透式”服務讓“中梗阻”消弭于無形。當營商環境成為“梧桐樹”,項目這只“金鳳凰”自然紛至沓來。
作風務實。“管行業必須管投資”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化為掛點干部在工地現場的身影,化為職能部門主動對接的腳步,化為解決問題時“馬上就辦”的行動。面對項目推進中的土地、資金、審批等難題,湛江的干部沒有“等靠要”,而是“搶闖干”,這種作風讓項目建設有了“主心骨”。
執行能力。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等資金精準到位,為重大項目落實資金保障,確保按節點推進,這種“說到做到”的執行力,讓政策紅利真正轉化為發展實效。一季度投資數字背后,就是湛江執行力的最佳注腳。
塔吊升高一寸,城市生長一分;項目落成一個,發展根基便牢一分。湛江用項目建設的實績證明:破題的關鍵在實干,實干的落點在項目。當重大項目持續落地,當制度優勢不斷彰顯,湛江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跑出屬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