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雷州市客路鎮以“百千萬工程”為引領,聚焦全域人居環境整治和垃圾治理核心任務,創新推行“鄉賢領航、群眾參與”治理模式,實現了鎮村環境從“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華麗蝶變。
眾人合力清理房前屋后的雜物。
鄉賢助力補短板
硬件升級強根基
“家鄉的事就是我們的事,改善環境人人有責。”這是客路鎮鄉賢們常掛在嘴邊的話。
為破解農村垃圾治理硬件設施不足難題,客路鎮黨委、政府第一時間組織鎮“百千萬工程”指揮辦、農辦及各村(社區)全體“兩委”干部對全鎮垃圾桶配置、垃圾收集點建設等情況開展拉網式摸排,精準掌握設施缺口。
在客路鎮黨委政府的號召下,鄉賢們踴躍響應,紛紛捐贈垃圾清運三輪車;客路鎮商會主動擔當,自愿采購2000個垃圾桶支援衛生保潔“薄弱村”。
截至7月中旬,該鎮所有缺口設施基本補充到位,實現自然村全覆蓋,從硬件上筑牢治理根基。
在設施布局上,客路鎮結合村莊實際,對原有選址不科學、設計不合理的垃圾收集點進行重新規劃建設。
仕坡村原先的垃圾收集點靠近村民居住區,若清運不及時,異味和蚊蠅影響村民生活。村民李阿姨說:“現在垃圾收集點搬遷到了村后,遠離了原先的村民生活區,再聞不到臭味了,新垃圾點也方便到更多自然村。”
枯枝被搬運上車。
多方籌資建長效
機制保障促常態
“垃圾治理不能只靠一時熱情,必須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為破解保潔經費難題,客路鎮創新試點“村民繳費+村集體補貼+鄉賢捐贈”多元保障機制,讓垃圾治理從“短期突擊”轉向“常態長效”。
各村(社區)通過“一事一議”民主協商,結合村莊經濟狀況和群眾承受能力,科學制定村民繳費標準,特殊困難家庭經村民代表大會審議可予以減免。同時,村集體從集體經濟收益中劃出部分資金作為環境衛生專項補貼,鄉賢則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定向捐贈等方式持續注入資金。
坡仔村是該機制的受益者之一。坡仔村黨支部書記介紹:“我們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約10萬元,按規定劃出部分資金作為環境衛生補貼,加上村民繳納的4萬元和鄉賢捐贈的5萬元,全年保潔經費有保障,不僅能支付保潔員工資,還能定期更換垃圾桶等設施。”多元保障機制的建立,既減輕了群眾負擔,又激發了各方責任意識,為日常保潔提供了穩定資金支撐。
隊伍優化提質效
精細管理見真章
“以前保潔員少,清運不及時,現在保潔員多了,垃圾每天都能清走,村里干凈多了。”說起村里的變化,客路村村民贊不絕口。
為提高保潔效率,客路鎮對鎮區保潔公司進行重新招標,按人口規模和區域面積科學增配保潔員,劃定責任網格,簽訂崗位責任書。做到“保潔員動態清運、村干部常態督導、駐村干部定期抽查”,讓“垃圾日產日清”從承諾變為現實。
宣傳引領樹新風
全民參與聚合力
“干凈客路你我他,環境整治靠大家”每天清晨,客路鎮各村的云喇叭準時響起,通俗易懂的宣傳口號響徹村莊。為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客路鎮多渠道開展宣傳教育,除云喇叭播報外,還出動2輛宣傳車在鎮區和各村巡回廣播。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月”活動,組織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志愿者等帶頭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鎮領導班子成員帶頭包片,機關干部全部下沉,與村民一起清理房前屋后雜物、清掃村道衛生。客路鎮還創新開展“衛生戶”“文明戶”評選活動,對評選出的先進家庭給予掛牌表彰和生活用品物資獎勵,激發群眾參與熱情。
在宣傳引導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上塘村村民李大爺以前習慣將農具堆在門口,在村干部的勸導和示范下,主動清理了雜物,還加入了村里的義務保潔隊。他說:“看到干部們都來幫我們打掃衛生,我自己也不好意思再亂堆亂放了,現在村里干凈了,住著也舒服。”如今的客路鎮,已形成“干部帶頭干、鄉賢助力干、群眾跟著干”的全民參與局面。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