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召開之際,一首鏗鏘有力的原創歌曲《勞動號子》震撼發布,將人們的思緒拉回1958年的夏天——湛江30萬勞動大軍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用血肉之軀筑就雷州青年運河,徹底改寫了雷州半島“十年九旱”的歷史。(據7月16日《湛江日報》)
毫無疑問,《勞動號子》里藏著湛江十分寶貴的精神密碼。當年修建雷州青年運河工程,沒有大型機械,建設者們“自帶工具、自備口糧”,用鋤頭挖、籮筐挑,在烈日下鑿開堅硬的巖石,在暴雨中加固堤壩。“要為人民修一座飲水的天橋”,這句歌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為了讓子孫后代不再受干旱之苦,再難也要啃下這塊硬骨頭。正是這種“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讓湛江人創造了水利史上的奇跡——1958年6月動工,1959年8月完成,改寫了“十年九旱”的歷史。如今的鶴地水庫,可以說沉淀的是“為民、擔當、奮斗”的運河精神。
60年后的今天,運河精神有了新的注腳。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全面啟動,168.85公里的湛江分干線,是當代水利人寫給半島的新答卷;“三縱六橫”水網骨架逐步成型,昔日“苦旱之地”正蛻變為“生態水城”。從肩挑手扛到智能施工,工具在變、技術在變,但湛江人治水的決心從未改變。當年建設者為“解渴”而戰,如今建設者為“優質水”而拼;過去是“攔截九洲江、灌溉萬畝田”,現在是“跨流域調水、惠及四市1800萬人”。兩代水利人隔空對話,可以說唱的都是同一首歌:把人民的需求扛在肩上,就沒有跨不過的山、修不通的渠。
在沖刺“三年初見成效”的關鍵節點上,《勞動號子》特別催人奮進。歌詞里“百千萬,一起干”的吶喊,與當下湛江干部群眾“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的緊迫感完美呼應。當年修運河,靠的是30萬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如今推進“百千萬工程”,同樣需要這種團結一心的勁頭。這是因為,當前一切惠及民生的成績,哪一項不是“一起干”干出來的?唯有繼續弘揚運河精神,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跑出湛江加速度,方能交出一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彩答卷!
《勞動號子》告訴我們:湛江的發展,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接過前輩的“鋤頭”,在各自的賽道上繼續“劈山鑿石”。如今,《勞動號子》以激昂的旋律和寫實的歌詞,在眾多湛江人里傳播,或許它早已超越了一首歌的意義——它在提醒我們從這段歷史中汲取力量;它在動員我們把“運河精神”轉化為“百千萬工程”的攻堅動能;它更是發出時代最強音——湛江人敢闖敢拼的勁頭永遠不會褪色。
關鍵節點,就讓我們“一起干”,點亮湛江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