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吳川市聚焦綠美生態建設,積極開展“美麗庭院”建設工作,持續為“百千萬工程”植入綠美底色。(7月14日《湛江日報》)
一方庭院,不僅是生活空間,更是“百千萬工程”、鄉村全面振興的“微縮景觀”。青磚黛瓦間藏著巧思,花果飄香里裹著熱忱,7月14日,湛江日報用一個彩版的篇幅,介紹了吳川“美麗庭院”建設的亮點和經驗,為各地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鮮活樣本。
以“文化”為魂,拒絕“千院一面”,是吳川推進“美麗庭院”建設中的最大特色。不同于千篇一律的綠化改造,吳川的庭院著力從“在地文化”中挖掘亮點:霞街社區以狀元林召棠的家風家訓為脈絡,讓庭院成為傳播優秀家風家訓的載體;梅嶺社區將“高、精、險、奇、巧”的飄色技藝融入院落設計,使尋常庭院變身為非遺傳承的“試驗田”;海濱街道的粵曲小院里,《帝女花》的唱腔與荷塘月色相映,讓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淌。這種“一院一文化”的設計邏輯,讓每個庭院都成為地域文化的微縮景觀,既守住了鄉愁,又賦予了庭院新的精神內核。
以“融合”為徑,賦能“百千萬工程”,是吳川推進“美麗庭院”建設的關鍵之舉。跳出“就庭院建庭院”的思維,將“小而美”庭院嵌入“百千萬工程”的大棋局:“美麗庭院+經濟”讓廢棄32年的破舊老宅變身年入20萬的“花園里”飲品店,直播帶貨讓大山江街道的盆栽小院成了“致富園”;“美麗庭院+治理”通過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婦聯、工會等的作用,讓更多群眾積極參與到“百千萬工程”中來,讓以“自家庭院之變”推動“大家鎮村之變”成為可能;“美麗庭院+家風”則以“好庭院”育“好家風”,推動鄉風文明從“外在美”向“內在美”蝶變。這種“庭院+”所帶來的乘法效應,讓庭院既扮靚鄉村顏值,又激活經濟動能、涵養社會風氣,實現了生態、經濟、文化價值的多重釋放。
以“長效”為要,聚焦“建管并重”,是吳川推進“美麗庭院”建設的長遠考量。“美麗庭院”的生命力,不在一時的光鮮,而在長久的活力。吳川通過制度設計讓“美麗”保鮮:建立健全“村干部創領+黨員帶頭+巾幗志愿推動+群眾響應”長效機制和精細化管理模式;印發《關于深化吳川市“美麗庭院”建設工作的通知》,推動“五美”行動;制定星級評定標準,舉辦“美麗庭院”建設擂臺賽,以“評”促“建”、以“比”促“優”。這種“建管并重”的長效機制,既避免了“一陣風”式建設的弊端,又讓美麗庭院的“美”得以持續生長。
從“一戶一庭院”的精致,到“一村一畫卷”的壯闊,吳川“美麗庭院”建設的成功密碼不僅在于對獨特性的堅守,更在于系統性的創新與融合。尊重地域特色、融合多元業態、凝聚群眾力量,才能讓每個庭院、每個家庭都激活成為“百千萬工程”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