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陳先生通過本報云媒幫欄目反映,湛江經開區廣州灣大道存在流動攤販亂擺賣及外放音響擾民等問題。
(7月10日《湛江日報》)
湛江經開區廣州灣大道的流動攤販與噪音擾民問題,在市民投訴與媒體監督后,終于迎來實質性整治。從集中執法到定點管控,從噪聲減弱到居民點贊,這場治理行動既回應了民生關切,也為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有益啟示。
防治噪聲污染,是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2023年,在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接到的投訴舉報中,噪聲擾民問題占61.3%,在各環境污染要素中排第一位。加強噪聲污染防治,破解民生領域的這個“老大難”問題,刻不容緩。
廣州灣大道是很多人茶余飯后散步溜達的好地方,這里的環境好不好、安不安寧,跟大家的生活質量直接掛鉤。此前攤販占道、音響喧天的亂象,本質上是少數人利益對公共權益的侵占。執法部門的及時介入,正是對這種失衡狀態的必要糾偏。
整治過程中,相關部門突出“剛柔并濟”——三次集中整治形成執法震懾,暫扣違規物品彰顯法律剛性;而宣傳引導、教育勸導,則體現治理溫度。分時段定點管控與不間斷巡查相結合的方式,既抓住了傍晚至深夜的高發時段,又避免了管理盲區,這種精準施策的思路值得肯定。報道中居民李女士“聲音確實小了”的感受,印證了整治的實效。
然而,城市治理的難點不在于一時整治,而在于常態長效。流動攤販與露天娛樂制造噪聲的“反復性”,考驗著管理智慧。可喜的是,湛江日報同日報道中提到,市中心城區噪聲污染重點區域專項整治行動已經啟動。行動將建筑施工、餐飲娛樂、社會生活噪聲納入統一治理框架,體現了系統思維。尤其是針對廣場舞、露天卡拉OK等群眾關注度高的領域,采取“定點值守+動態巡查”模式,既尊重公眾合理娛樂需求,又劃定行為邊界,這種精細化管理將成為破解“整治—反彈—再整治”怪圈的關鍵。
要讓“還靜于民”的成果持續鞏固,還需在以下幾方面發力。可引入技術手段助力監管,比如在重點路段安裝噪聲監測設備,實時監測區域內的噪聲分貝,一旦超過規定標準就自動預警,讓執法人員能快速精準地找到噪聲源并進行處理,提高執法效率。同時,應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特別是用好“云媒幫”等媒體監督力量,激發公眾參與噪聲治理的積極性,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圍。另外,相關部門可以合理規劃一些專門的擺攤區域,設置明確的經營時間和噪聲限制標準,引導流動攤販到指定區域規范經營。
噪聲污染,并非小事。瞄準難題、補齊短板、管理創新,才能讓宜居湛江多些“寧靜”、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