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票決出湛江市2025年民生實事項目,其中之一是實行海灣大橋免費通行。這座跨越麻斜海灣的鋼鐵巨龍,在歷經十九載風雨后,即將卸下收費枷鎖,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城市發展新篇章。這不僅是湛江交通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次深刻變革。
“一灣兩岸”,是湛江極具特色的城市格局。大自然賦予了湛江得天獨厚的天然良港,寬闊的海面和自然的水深成為湛江奮進南方大港的潛力所在,但又曾因一灣之隔,給東、西兩岸百姓帶來交通的不便,制約著港城的躍進和騰飛。在海灣上架起一座橋梁,將天塹變通途,成為湛江人世世代代的夢想。
1992年10月,建橋的夢想首次被清晰地勾畫出來,湛江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籌建海灣大橋的決定。此后經年,建設海灣大橋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一直是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發展大事之一。
2006年12月30日,是值得每一個湛江人銘記的日子:湛江海灣大橋竣工通車!這座全長3981米的雙塔雙索面斜拉橋,以155米的火炬形主塔直指蒼穹,象征著港城“突飛猛進”的發展雄心。它不僅創下了當時多項橋梁建設紀錄,更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湛江“一灣兩岸”的發展格局。
這是一座大交通之橋、振興之橋、精神之橋、勝利之橋。大橋通車,徹底改寫了東、西岸百姓依靠渡輪低效過海的歷史,使湛江從南北帶狀發展轉向東西均衡布局。19年過去,這個港城“地標”,更已成為湛江經濟發展的“動脈”。
然而,這座承載城市夢想的大橋,卻因收費問題陷入爭議的漩渦。時至今日,15元的單次通行費與650元的年票,雖低于國內同類橋梁標準,卻依然是橫亙在市民心中的“心理天塹”。
坡頭房價比對岸的赤坎、霞山要低,卻因“一次15元成本”導致人口導入緩慢。教育資源的跨區流動受阻,企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文旅消費因過橋費制約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對于一些自駕到湛的游客而言,收費更容易讓他們產生 “不友好”的印象,成為影響城市形象與文旅體驗的“扣分項”。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區域協同發展的割裂。海東新區雖被稱為湛江的“浦東”,但由于大橋收費致使要素流通不暢,使得湛江奧體中心、湛江灣實驗室等重大設施效能未能充分釋放。調順跨海大橋的建成,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交通壓力,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海灣兩岸的發展落差,這無疑又是一道“天塹”。
如今,振奮人心的喜訊傳來——自2025年7月起,湛江海灣大橋實行車輛免費通行!這不僅是對民意的積極回應,更是城市治理思維的革新——從“經營橋梁”轉變為“經營城市”。
要素流動將變得更加活躍。免費通行后,高峰期收費站擁堵問題將迎刃而解,跨區通勤時間縮短,“半小時經濟圈”將真正成型。“湛江發布”微信公眾號在《海灣大橋擬免費通行,湛江“浦東”迎來重大利好!》一文中指出,“交通成本每歸零一分,區域經濟融合便加速一程,將加速實現‘海西人才+海東產業’的耦合互促……免費通行后,海西人才前往海東就業,兩岸人口流動提速,推動城市協同發展。”
文旅產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南三島的碧海銀灘、奧體中心的大型演藝、軍博園的紅色文化,將與主城區景點串聯成線,構建起全天候旅游動線。特別是國內首個以中國軍艦為載體的海上實景文旅演藝項目《軍港之夜》將于4月23日正式首演,打造“戰艦為幕、星辰作景”的海上藝術奇觀。未來,免費通行將帶來“流量紅利”。消費潛力的釋放,將帶動商業配套升級,更多項目加速落地,坡頭將迎來新一輪“潑天的富貴”。
城市空間重構的影響則更為深遠。隨著“居住—就業—消費”閉環的完善,坡頭的資源與潛能將從沉睡中蘇醒。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海東院區、湛江一中新校區等建成投用后,將進一步集聚人氣,推動人口向海東遷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更是湛江優化營商環境、提振作風效率的一次正向宣示。海灣大橋即將免費通行的背后,彰顯著湛江市委、市政府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決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與調順跨海大橋建設、海川大道擴建等工程形成合力,共同構建“一灣兩岸”新格局。回顧過去,每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于取消海灣大橋收費的呼聲不少,今年終于將從“紙面建議”變為“現實紅利”。這不僅是民生工程的勝利,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體現,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生動寫照。
跨越天塹,跨越夢想,跨越時空。
湛江,將迎來再一次跨越“天塹”的關鍵時刻。當3981米的鋼鐵巨龍不再是收費的關卡,而是連通民心的紐帶,湛江這顆南海之濱的明珠,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