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鋼湛江鋼鐵基地等待出廠的成品鋼卷。 記者郎樹臣 攝
傳統產業向上拔節,新興產業向新發力,未來產業向前布局。近年來,湛江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高水平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處處“新質”奔涌。
無人機在中科煉化裝置現場排查安全隱患。 記者劉冀城 通訊員林江海 攝
“老樹發新芽” 傳統產業“一路生花”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近年來,湛江持續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推動傳統產業蝶變向“新”,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寶鋼湛江鋼鐵基地中控室。記者郎樹臣 攝
由“制造”向“智造”,寶鋼湛江鋼鐵“超高強鋼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通過工信部驗收;成功探索構建了全流程智慧能源管控系統,高質量完成了行業首個智慧能源調度決策平臺的研發;正在建設的國內首個“氫基豎爐+電爐”短流程氫冶煉生產高等級薄鋼板的近零碳生產線已取得階段性進展……一個個低碳冶金的綠色實踐,正在湛江鋼鐵全面鋪開。煉鋼這個傳統產業,產生了越來越多“新”的蝶變,插上“智能”翅膀,奮力騰飛。
寶鋼湛江鋼鐵基地實驗室。記者郎樹臣 攝
去年12月,全球首個數字孿生智能乙烯工廠在中科煉化建成,為乙烯裝置智能化關鍵技術研發及工業應用樹立了標桿,推動了石化產業智能化生態建設。中科煉化智能工廠先后榮獲工信部“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未來運營領軍者”等榮譽。
廣東龍力電器有限公司車間內,機器人在生產線上工作。記者張鋒鋒 攝
廣東華強電器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正在電飯煲生產線上忙碌。記者劉冀城 攝
正是有了這些行業巨頭的“加持”,我市在新能源、鋼鐵、小家電、水產等行業支持7個應用標桿示范項目建設,發揮湛江鋼鐵、巴斯夫、中科煉化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著力壯大綠色鋼鐵、綠色石化、高端造紙、綠色能源、新能源汽車五大先進制造業集群。以開展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為契機,探索成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研制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輕量化、精準化、自主可控的數字化產品和行業系統解決方案。
廣湛園(湛江奮勇高新區),現場展出的水下清潔機器人。記者劉冀城 攝
日前,湛江市思傲拓科技有限公司“水下清潔機器人制造中心”、湛江市海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檢測設備及智能產線”項目開工揭牌儀式在廣湛園的“湛江城發智造產業園”舉行,推動專精特新產業在園區加速集聚。越來越多來自大灣區的科技企業,在湛江開花結果。湛江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在全省園區高質量發展考核中獲“優秀”等級,湛江被評為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優秀地市。
湛江灣實驗室自主研建的50kW海洋溫差能發電系統及實驗測試平臺。記者李忠 攝
碧海藍天下的恒燚1號海洋牧場養殖平臺。 記者李忠 攝
挺進深藍,在湛江海域星羅棋布的深水網箱旁,由湛江灣實驗室和養殖企業共同研發的無人投料船自動停靠到網箱并為金鯧魚喂養飼料,這僅是湛江探索智慧漁業實踐的一個片段。全球首創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臺“湛江灣1號”開工建造、全潛懸浮定深柱穩式綜合試驗養殖平臺“海塔1號”下水在即、國內首臺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扶搖號”建成落戶、國內首套50kW級海洋溫差能發電系統實驗測試平臺調試成功……耕海牧漁,數字賦能。近年來,湛江加快探索實現養殖轉型升級,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培育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水產總產量連續20多年居全省首位。
俯瞰廣湛園(湛江奮勇高新區),目前園區初步形成醫藥食品、鋼鐵配套、新材料三大主要產業。記者張鋒鋒 攝
近年來,一場關于產業的變革在遂溪悄然興起——傳統產業食品加工業集鏈成群,遂溪入選省首批食品工業培育試點縣,健康生態食品產業集群入選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行列。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也在升級中萌發新芽,邁向“百億級”大關。
湛江作為農業大市,全力打造糧食、果蔬、水產等百億級產業集群,借助數據驅動優化特色農產品的生產、銷售、流通等環節,在數字賦能智慧農業賽道上加速領跑。
湛江灣實驗室龍王灣研發基地一期項目。記者劉冀城 通訊員葉子暉 攝
湛江,正奮力點燃產業升級“新引擎”,推動傳統產業向新向上向強,促使“老樹發新芽”,跑出提質轉型“加速度”。
湛江風電總裝百萬千瓦智能制造中心首臺機組下線。記者歐陽澤 攝
向“新”向未來 朝“質”勇攀峰
新年伊始,運達股份湛江風電總裝百萬千瓦智能制造中心首臺機組下線暨投產儀式順利舉行,標志著湛江地區首家風電制造企業落地。不久前,中核集團新華發電湛江徐聞海上風電項目、明陽巴斯夫徐聞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在徐聞舉辦了開工動員會。國家電投廣東湛江徐聞海上風電場30萬千瓦增容項目正式投產,實現全容量并網。
國家電投廣東湛江徐聞海上風電場300兆瓦增容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記者劉冀城 通訊員莫瑞杰 攝
從徐聞海上風電項目的開工和投產,到遂溪江洪樂民陸上風電項目的并網發電,湛江的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已穩步攀升,具有強勁的發展動力。目前,湛江海上風電場的總裝機容量達150萬千瓦,陸上風電與集中式光伏發電并網規模更是名列全省第一,湛江可謂“風光”正好、“綠能”澎湃。
西卡德高(湛江)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自動化設備全速運轉。記者 張鋒鋒 攝
新能源、新材料,撐起高質量發展的骨架。憑借30年發展積累的鋯英砂、鈦精礦、金紅石、獨居石等產品的開發應用豐富經驗,遂溪已初步形成鋯鈦產業集群,正優化完善產業規劃,建設千畝鋯鈦產業集聚園區。硅基新材料產業亦不斷壯大,正加快建設硅基新材料產業園,推進百億級新能源產業園項目,打造華南地區硅基新材料產業增長極。
湛江-海口空鐵聯運首飛在湛江西站站前廣場起航。 記者郎樹臣 攝
運送血液的無人機從湛江市中心血站起飛。記者郎樹臣 攝
仰望天空,湛江新“機”遇同樣不斷激發。湛江—??凇翱砧F聯運”、儋州西慶—湛江吳川航線、海口—湛江低空交旅融合航線陸續開通,無人機進行輸配電線路精細化巡檢實現航線覆蓋率100%、機巡策略執行率100%,無人機血液運輸航路首飛、無人機醫療標本配送航線成功通航……從電力設施巡線巡檢、乘坐直升機飽覽海島美景,到無人機應急救援、物流運輸、海洋巡檢、工程建設等,湛江低空經濟從概念走向現實,從“空中飛”走向“落地用”,賦能高質量發展“新質”引擎。
湛江登榜中國“2023城市數據要素市場發展100強”,連續兩年躋身數字城市“百強榜”,廉江市和吳川市入選廣東省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縣級試點名單……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湛江以數字賦能,讓城市更“智慧”。
烏石油田上岸裝置。記者張鋒鋒 攝
烏石23-5油田群生產運行安全平穩。記者李忠 攝
湛江邁步向“新”而行,也孜孜不倦向“未來”探索。
土生土長的湛江人梁文鋒和公司團隊開發的大模型“DeepSeek-V3”轟動硅谷、震驚全球,被海外稱為“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全國首款菠蘿AI機器人“菠蘿君”在徐聞“誕生”,以AI技術助力解決菠蘿種植、保鮮、加工、物流、宣傳、營銷等各類問題;在多個大型招聘會上,由湛江團隊開發的智慧就業服務平臺一體機備受求職者青睞,AI“數字人”不僅為求職者熟練、耐心地答疑解惑,還能量身定制求職簡歷……在湛江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中,AI技術的應用正在引發一場變革,重塑城市智能生活。
龍健集團生產車間。 記者李忠 攝
布局新賽道,產業向未來。湛江正堅持把應用型科技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與科技雙輪驅動、雙向融合,加快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將以更多“含新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