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我近來喜歡懷舊,童年時歡度春節的情景雖然時隔多年,卻如一壇陳年美酒,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品之如飴,久久難忘。
每年的農歷十一月開始,父母親便未雨綢繆,謀劃如何過好春節。父母早早就來到離家里不遠的菜地,辛勤地給菜地里的菠菜、大蒜、芹菜、沙姜、冬豆等施農家肥、澆水、除草,那不到三分的菜地一片綠油油,充滿生機。中午,父親已經在公社上班,母親常常帶上我們兄弟三人到山嶺砍柴,春節蒸、煎、炒、燉要用的柴火多。傍晚時分,我們吃飽喝足去玩耍,母親還來不及吃晚飯,又去給準備春節享用的閹雞、鵝、老鴨喂食。
春節前幾天,家里總是時不時收到熱情洋溢的鄉親送來的紅江橙、果蔗、青菜、客家梅菜等。母親在萬分感謝之余,也常常回饋鄉親一些禮品。在那個物質極端匱乏的年代里,吃,在生活里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到了農歷年廿七八,父母還要蒸扣肉、煎塘魚,接著蒸年糕、炸酥角。望著那火紅的灶爐,我們興致勃勃地騎著竹馬,屁顛屁顛地在父母親前后左右賣乖,總是希望第一時間品嘗到父母親忙碌準備的年貨,真是應驗了那句“大人望種田,小孩盼過年”呀!
我們客家人很看重過年,鄉里人用自己樸實的方式,把年裝扮得異彩紛呈。到了除夕那一天,中午時分,父母已經將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重新擺置一下家具,貼了門神畫、春聯和其他年畫,又在谷圈、米缸、廚灶貼上寫有相應祝福語的紅紙,還在大廳里擺上大蒜、生菜、紅薯,無非就是祈盼在新的一年里有好打算、生財順利、士氣沖天。這時的家總是顯示出一番新氣象,充滿濃濃的年味。做好這一切后,就準備除夕晚的團圓飯。傍晚時分,各種葷菜、素菜就已經陸續準備就緒。就餐之前,我們還得按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祭拜祖宗。每每這時候,父母總是要深情地問我們兄弟仨:“為什么要拜祖先?”我們使盡吃奶氣力,異口同聲地回答:“天大地大,不忘祖先,感恩天地。”父親聽了,臉上流露出愉快的笑容。
我們兄弟幾個穿著父母節衣縮食準備的新衣服,懷著無比高興的心情,跟在父親的身后,帶著“三牲”和清茶、美酒、香燭等祭品,來到弘農堂,恭恭敬敬地在祖先神牌前敬香、擺供、敬酒、燒紙,鞠躬行禮。這時候,父親要先祈禱一番:“祖公、祖婆,在新的一年,請保佑我們全家四季平安,萬事大吉。”之后燃燒鞭炮,這樣才算祭拜完祖宗。爾后,一家人才開始吃團圓飯。客家人有“守歲”的習俗,所以團圓飯吃得很慢,這是最具民俗味道的大餐,也是鄉村人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晚飯過后,父母會給我們派壓歲錢,希望我們成人長志。那時候經濟困難,父母給我們的壓歲錢不多,只是3元或者5元,但是收到錢的我無比開心,因為過年后,又可以到公社新華書店買自己喜歡的小人書了。晚上8點,全家人圍在黑白電視機前看春晚,在歡快的歌聲笑聲中度過除夕之夜。
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我們全家人都要去探望外公外婆。父親推著家里僅有的一輛紅棉牌自行車,只有最小的六弟才有資格坐在自行車上,母親挑著裝有節日禮品的擔子帶著我和四弟。一路上全家人有說有笑,村頭路旁不時遇見一些同是探親的人們。每年的那一天,外婆早早地來到村頭的木麻黃樹下等候。當我們老遠看見慈祥的外婆時,全家人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三步并兩步躍上前去。此時,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表姐表妹們也雀躍著與我們打招呼,說說笑笑中一起到了外婆家。外婆放下母親帶來的禮物,端上熱氣騰騰的熱水和干凈毛巾為我們接風洗塵,捧出了舍不得吃的花生糖、芝麻糕等茶點。外婆接待我們的那份隆重、周到、溫馨,至今深深鐫刻在我心間。接下來,大人圍在一起拉家常,我們兄弟就歡天喜地地和表兄弟悄悄溜到門外燒鞭炮。探望完外婆,接下來還要探望姑媽、姨娘等親戚故交。那些日子,父母和我們幾兄弟的眼神里有著喜悅的光澤,那是除舊歲迎新春純然的悠然和美,所有閑事煩事都被拋出九霄云外。
春節更多的是喜慶熱鬧,毗鄰的白石塘、唐仔山村等村民間藝術表演團隊上門舞獅子,舞完獅子還要進行武術表演,那些民間武林高手紛紛登場獻藝,表演蔡李佛門、大洪拳、楊氏太極、永春拳、棍術、槍術、刀術和劍術等功夫。他們拳出風隨,剛柔并濟,氣勢如虹,給春節注入陽剛正氣,我們看了,為之陶醉、為之振奮、為之喝彩,跟著舞獅團的腳步總也看不夠。
過了正月十五,我們就又盼著下一個新年的到來,并在年復一年的盼望中漸漸地長大……
此時的我正在梳理歡慶春節最深印痕的瞬間,仿佛再次看見父親聽到我們三兄弟異口同聲“天大地大,不忘祖先,感恩天地”時的笑容。
哦,這人間煙火,我們當知恩于心,感恩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