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印發了《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第二批創新典型案例》,雷州市堅持保護和利用并重,大力發展藍色經濟的用海模式入選,作為節約集約用海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據悉,本次評選,全國首批258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共上報典型案例194個,最終遴選出56個,包括土地、礦產和海洋三類,海洋類創新典型案例僅7個。
創新養殖用海發展模式,盤活海域空間資源
為打破近海養殖空間飽和的瓶頸,雷州市高位推進“流沙灣1號”海域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依托覃斗鎮流沙灣海域獨特的海洋資源稟賦,充分利用深遠海養殖空間大、水體流動更新快等優勢,以現代海洋牧場和深遠海養殖為突破口,創新多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構建3萬立方桁架式深水網箱(海洋牧場養殖旅游平臺)5個、重力式深水網箱195個,著力打造融綠色海產、旅游服務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讓“海洋牧場+休閑漁業、海洋牧場+深水網箱”模式成為可能,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探索多層次綜合養殖,充分利用海水立體空間,促進水產養殖提檔升級,推動海域管理模式從“平面”向“立體”、從“二維”向“三維”的轉變,進一步提升養殖海域資源效益。總投資1.1097億元的湛江市“企水1號”海域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項目即將啟動,探索立體用海模式,累計可盤活發展空間270公頃。在符合相關技術規范且不影響養殖功能的前提下,通過立體分層設權,深入推進立體養殖,優化養殖空間布局,拓展海域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
探索漁業數字化實踐,筑牢藍色經濟全產業鏈條
積極發展深海養殖裝備和智慧漁業,提高養殖設施和裝備的現代化水平,激活“藍色新動能”。2022年、2023在覃斗鎮流沙灣完成建設“海威1號”和“海威2號”半潛式漁業智能養殖平臺,配備了光伏面板、太陽能電力系統、水質實時監測等自動化養殖設備,既提高了養殖效率,又降低了人力成本,讓養殖生產更高效。兩個海上智能養殖平臺實現了單個養殖周期分別可收獲超60萬斤和100萬斤魚類,總產值達5000萬元和7000萬元。還有2024年下水的國內首個智能升降海洋牧場平臺“湛農1號”,可提供6.2萬立方米包圍水體。這些平臺通過技術創新,大大推動了雷州市海洋漁業向智能化、信息化、現代化轉型升級。
同時,按照節約集約的開發理念,構建形成“深海養殖+海產品深加工+銷售”的藍色經濟全產業鏈,提升海洋經濟綜合效益。項目建成后,預計可養殖成魚160萬尾,產值2500萬元,并間接促進當地超過500名農戶實現就業增收。
大力種植紅樹林,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緊扣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要求,雷州市制定了《雷州市建設“紅樹林之城”行動方案(2021—2025年)》《雷州市深入推進綠美雷州生態建設行動方案》,通過全面推行林長制,構建市、鎮、村三級林長責任體系,創新“林長+”工作機制,成立紅樹林、珍稀海洋生物保護等公益訴訟工作站,形成了林長總指揮,部門“大合唱”,全民共創共建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礎上,雷州市積極推進藍碳交易,大力種植紅樹林,促進二氧化碳減排,發展海洋碳匯資源儲備。
同時在充分挖掘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的基礎上,雷州市結合本地自然資源稟賦,打造“紅樹林+生態養殖+碳匯交易”模式,加快推進紅樹林營造修復和保護工作,塑造雷州市綠色發展新優勢。
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雷州樣本”
從“海威1號”“海威2號”的迭代升級,到雷州市流沙灣海域農發國家級海洋牧場入選第九批國家級海洋牧場,雷州在向海要“糧”,向海圖強的道路上越走越寬。雷州市不斷提升海洋資源節約集約水平,持續推進海洋開發、利用、保護有序協同,走出一條“藍色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其他地區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提供“雷州樣本”。其中,海洋牧場模式適用于海洋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的沿海區域推廣實施;紅樹林種植則更適用于熱量條件充裕的南部沿海區域及海岸帶遭受破壞、生態出現退化的區域,可通過紅樹林的種植來實現生態環境的有效修復及生態價值的有效轉化。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