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的節日中,春節是中國人最熱鬧、最隆重的古老節日。2024年12月4日,我國的春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進一步提升了春節在全球的影響力。
春節,俗稱“過年”。它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代。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殷商時期,中國先民就開始過春節。人們為了感恩大自然的饋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便會在新舊交替之際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向天地神靈、祖先英靈獻上祭品,表達敬意與祈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祭祀活動逐漸演變成固定的節日——春節。到了漢武帝時期,正式確定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春節的日期從此固定下來,并在歷代的傳承發展中,不斷豐富其內涵。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朝大文豪王安石用詩生動再現了千家萬戶過春節歡樂祥和的情景。“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明朝詩人陳獻章寫出了普天共度新春不夜天的歡鬧氣氛。
而傳統的春節慶祝活動,則是從除夕一直熱熱鬧鬧延續到正月十五。大詩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更是寫出了古人過春節的盛大歡慶場面,“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由此可見中國人對春節的重視。按傳統習俗,北方人的春節似乎更加隆重熱鬧,且時間要更長,所以又有“過大年”的講法。有詩曰“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寫到“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北方人們過春節的風情習俗描述于我們眼前,讓我們對這個古老而有活力的傳統春節有了深刻的了解。
除夕的習俗,貼春聯,放鞭炮,一家人吃完年夜飯后,要圍坐在燈火前一起徹夜守歲,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這期間,最高興的當然要屬小孩了,不但有諸如年糕春餅一類好吃的食品,還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拿,還可以舉著燈籠穿街走巷,好不歡喜。
記得我小時候,最喜歡就是除夕夜了,因為這一天可以美美地飽吃一頓。吃過煎堆、烤仔、田艾餅等美食后,穿著新衣服和新鞋子,和一大幫的小伙伴們一起在房前屋后摸黑捉迷藏玩踢罐,舉著自制的燈籠蹦來跳去,雖然天冷得讓人有點發抖,卻玩得好不開心。玩累了,再回到家里烤火炭取暖,還一邊嗑著瓜子,一直等到12點的鐘聲響起。然后幫著大人燃放一大串的鞭炮,之后又跑出門外看左鄰右舍人家燃放的鞭炮。看誰家的爆竹最響,放得最多最熱鬧。鞭炮燃放的煙霧,籠罩著整個天空,卻讓人感覺到濃濃的年味,整個人的身心都沉浸在幸福祥和之中。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有了春節聯歡晚會,傳統的除夕夜就又添加了幾分文化元素。人們吃過含餃子在內的年夜飯,一家人就歡喜坐在電視機旁,一邊嗑著瓜子一邊津津有味地看著春晚節目,不時為精彩的節目鼓掌叫好。于是,除夕夜這種歡樂的氣氛,一直延續到新年鐘聲的響起。
春節期間,由于地域和風俗不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不盡然。各地都熱熱鬧鬧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舞獅子、耍雜技、看大戲、聽戲曲等等。正如廣東人喜歡逛花市行大運、北京人逛廟會聽大戲、東北人踩高蹺扭秧歌,已然成為各地風俗的經典代表之作,這也是春節多元素文化的體現。
說到春節,我又想到了我們湛江幾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一種文化習俗——年例,一種具有濃烈地域特色的活動,透著濃濃的鄉愁味道。很多村子的年例都是安排在春節期間,像我的出生地麻章志滿,年例就趕在正月十三,而我的老家麻章英豪村的年例在正月十四熱熱鬧鬧舉行。年例雖然不及春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卻比春節更熱鬧更受村民的喜愛。這一天,村民要拜祭祖先,祈禱神靈保佑,風調雨順,然后抬著祖先的牌位上街游神,并進行各種表演。有獅子班、武術隊、鑼鼓隊、花車隊、文藝隊、飄色、高蹺、穿令箭等。不但本村人參加年例活動,還吸引了八方的賓客前來觀看,并被主人熱情邀請到各家參加盛宴。主賓歡宴后,年例的帷幕圓滿落下,給歡鬧的春節,又添加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夜晚,透過窗戶,可以看到燈火闌珊的街巷,處處彌漫著新年的氣息。而天空不時閃爍的煙花,是對過去一年美好瞬間的回顧,也是對新年希望的燃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