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冽的寒風呼嘯而過,宣告著冬日的徹底降臨,在寒意漸濃的街頭巷尾,甘蔗的身影隨處可見,它無疑是這個季節獨特的存在。
一捆捆甘蔗或倚靠著街邊的水果攤,或整齊地堆放在貨車上,一排排的紫,一排排的青,一排排的黃。紫的是紫皮甘蔗,青的是青皮甘蔗,黃的是黃皮甘蔗,其身姿修長而筆直,表皮帶著自然的光澤,仿佛是被冬日的陽光輕輕撫摸過一般,輕輕觸摸,能感受到那堅硬外皮下蘊含的蓬勃生機。
甘蔗的種植需要充足的陽光和水分,我的家鄉粵西地區尤其適合甘蔗的生長。
于我兒時的回憶里,故鄉的田野間,甘蔗林總是郁郁蔥蔥,連綿成片。寒冬臘月,周遭萬物漸趨凋零,唯有甘蔗林依舊傲然挺立。每到甘蔗成熟的季節,大片大片的甘蔗在風中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是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本草綱目》言:“蔗,脾之果,其漿甘寒,能瀉火熱,消渴解酒。”宋代詩人蘇軾也曾云:“笑人煮積何時熟,生啖青青竹一排。” 隆冬之際,蔗田中的甘蔗已然歷經數番寒凍。將甘蔗削皮嚼食,汁液滿溢,清甜在口,令人心間生悅。
在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冬日的水果選擇相對稀少,甘蔗便成為了老少皆宜的寵兒。家中長輩會帶著我們走向那片熟悉的甘蔗地,精心挑選出幾株粗壯的甘蔗,扛著甘蔗回家的路上,滿心都是對甜蜜滋味的憧憬。到家后,一家人圍聚在一起,大人們用鋒利的刀具削去甘蔗堅硬的外皮,將其切成小段,孩子們則迫不及待地拿起一段,放入口中用力咀嚼。瞬間,清甜的蔗汁四溢,那股純粹而濃郁的甘甜,驅散了冬日的嚴寒,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此外,甘蔗還可用來燉煮,將甘蔗切成小段,與紅棗、馬蹄等一起放入鍋中燉煮,煮好的甘蔗水清甜可口,還帶著一股暖暖的香氣,喝上一碗,從頭暖到腳,在寒冷的冬日里,這無疑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我最愛父親的烤甘蔗。夜幕降臨,寒意漸濃,父親便會用火爐生起一小堆火。他從甘蔗捆中精心挑選出幾根粗細均勻的甘蔗,置于火上慢慢烘烤。在火焰的舔舐下,甘蔗的表皮漸漸變得焦黑,蔗汁在內部滋滋作響,仿佛在奏響一曲甜蜜的樂章。待烤至恰到好處時,父親用布裹住甘蔗,輕輕擦去表面的焦黑,將其掰成小段分給我們。我們小心翼翼地捧著,放入口中輕輕咀嚼,那經過烤制的蔗汁,帶著獨特的焦香與濃郁的甘甜,瞬間在口腔中彌漫開來,驅散了周身的寒意。
我每次漫步于菜市場,總會不由自主地購買幾節甘蔗。無論是鮮榨蔗汁,還是直接啃食,亦或是用來燉煮甜湯,都能給味蕾帶來一場愉悅的盛宴。我眷戀著甘蔗獨有的清甜,也眷戀著故鄉的溫柔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