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記憶的深海中,有一個字如同溫暖的燈塔,那就是——“福”字。每到春節,它便成為家家戶戶傳遞喜悅和祝福的信使。
我第一次認識福字是在我4歲時,那年除夕夜,爸爸把一個大大的“福”字拿出來貼在大門上,我問爸爸:“爸爸,這是什么字呀?”爸爸說:“這是‘福’字,表示我們家有福氣、很幸福。”我好奇地問爸爸:“為什么要把它倒過來貼呢?”爸爸說:“‘福’倒了,就是福氣到我們家了。”我聽了后覺得“福”字很好,很喜歡它,此后我們家每年過年都要在大門、房門上貼“福”字。
長大后我學書法,了解到“福”字由甲骨文到正楷的字體演變過程。甲骨文的“福”字,是兩只手捧著“酉”,酉里裝滿酒放在祭臺上祭神,本義是向上天祈禱,能吃飽穿暖;隸書的“福”字,“西”變成了“畐”,祭臺變成了“示”;到了正楷的“福”字,“示”變成了“示”字旁,也就成了現在的“福”。“福”字寄托了人們的美好祝愿:健康、快樂、財富、長壽、工作順利、學習進步、國泰民安……因此,每逢春節前夕,我們會準備一些帶有“福”字的小禮物給親朋好友,希望他們也能分享到這份好運。
每個人對于“福”字的理解都大同小異。對于爸爸媽媽來說,最大的幸福,是能遇見彼此,一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對于我來說,最大的幸福,是學業進步、全家人幸福安康。
隨著歲月的流逝,我逐漸理解了“福”字背后深遠的意義,它是對健康、快樂、平安和成功的美好祝愿。愿每個家庭都能感受到這份祝福,讓“福”字的光芒照耀我們每個人的未來。更祝愿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處處都有“福”!
點評:
文章以“福”字為主題,通過描述其在不同人心中的意義,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文章結構清晰明了,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有助于讀者快速把握文章主旨。語言生動形象,文章更具可讀性和感染力。
指導老師:陳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