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飄山水間——劉三姐故鄉覽勝》一書,作為廣西教育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劉三姐圖志文化叢書”中的一本,作者是何珈閱。我對作者了解并不多,只知道她出生于書香之家,從字里行間卻是可以看出她筆法嫻熟,油然可見她在山水散文寫作上有深厚的文化積淀。這本散文集以廣西宜州山水為藍本,以宜州人文歷史脈絡為主軸,是對宜州優美山水的一次覽勝。暢談人文,縱橫山水。寫山,包羅萬象,盡顯廣博,側重在地域人文內涵的擴展。寫水,作者圍繞劉三姐故鄉文化根源的探索。山水與人文的交響,顯示出何珈閱對宜州這方山水的無比熱忱,她對壯族文化亦有著廣闊的人文視野。
這本散文集分為四個部分,是一本關于山水名勝的匯集,何珈閱將宜州山水與人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一部作品來彰顯山水文化的地域性,何珈閱為外界了解廣西宜州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口,在其間,亦促進了宜州文化對外的交流。以人文為底色,對山水文化的謳歌與弘揚,體現出作者書寫故鄉山水有著高度的文化自覺。
山水的滋養孕育出璀璨的文化,也是人才聚集地。宜州歷史悠久,早在洪武二十八年,守御千戶所便設在如今宜州,在戰事頻發的年代,這一地理位置發揮過重要作用。古今歷史上,許多人物與它有著特殊的淵源,如馮京,清《嘉慶一統志·慶遠府》載:“馮京,龍水人。慶歷中舉進士,自鄉舉禮部至廷試皆第一。陵墓:宋馮京祖墓,在宜山縣北,天門山麓。”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宜州盤桓一月,并盛贊宜州山水,宜州人所建徐霞客亭至今矗立城北會仙山上。進士、清代著名壯族詩人鄭獻甫曾屈身于此,致力于講學,聞名于桂西北,他由此開創了一大時代之風。民國時期,竺可楨、豐子愷、蔣百里、蘇步青等文化名流曾留寓宜州,他們在烽火年代中仍然堅持文化活動,對當地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國內局勢動蕩不安,浙江大學西遷到宜州,中國現代思想家馬一浮曾在此教學,多年后仍惦念這片風光秀麗的土地。
歷代以來,宜州濃濃地吸納了一個又一個時代有才情的人的到來。何珈閱在宜州人文這一重大課題上,提及了一位重要人物,那便是文士黃庭堅。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蘭蕙飄香山谷祠》里,作者對這位北宋文學家為人秉直剛正,仕途坎坷被貶宜州的過程娓娓道來,敘述了黃庭堅以寬廣的胸懷和淵博的學識,將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引入宜州,受到當地民眾的尊敬,惜后來病卒于宜州南樓,后來,宜州太守韓壁、知州張自明均修建山谷祠以念其德。黃庭堅在宜州度過一年零五個月,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是宜州人文史上最為珍貴的一頁。
何珈閱的散文,將山水與人文相融合,其散文具有文化品味和很強的可讀性。會仙山地處宜州城北,作者寫《嶺南勝境會仙山》引用摩崖石刻的詩句,突出了山的“仙”境特點。作者將傳說與史實很好結合,尤其還原了明崇禎十一年,旅行家徐霞客到訪會仙山留下的蹤跡,增加了人文歷史的厚重感。寫會仙山,作者突出了石洞以及千姿百態的石頭,還有琳瑯滿目的石刻。在寫景描寫上,文字細膩而生動。譬如寫摩崖石刻:“白龍洞內外,是琳瑯滿目的摩崖石刻。它們一塊塊排列在蒼崖峭壁上,營造了古洞濃郁的人文氣息。它們深深地印刻在雄峻的山上,就仿佛這些歷史和記憶深深地扎根在這片土地上一樣。”在石塊、石洞、石刻的描寫當中,道家與釋家文化交匯,彰顯出會仙山獨特的人文魅力和文化內涵。
何珈閱寫山,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相融合,引述唐代以來,不同朝代,追蹤唐代呂巖、宋代張居、清代唐仁、鄧紹禹等人文墨跡,彰顯出山城悠久的人文傳統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九龍山仙跡》宜州八景“丹霞夕照”有宋、明的遺韻,徐霞客在此倚仗北眺。到了清代,廣西臨桂人唐仁游覽到此賦詩。近代豐子愷在九龍山躲過了日軍的空襲,九龍山留下許多人文蹤跡,給這方水土的人文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有別于山的厚重,水是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龍江是宜州境內最大的河流。何珈閱從宜州這片土地探索龍江發源于貴州三都縣月亮山的源頭,讓人感嘆龍江的浩蕩和壯闊。熱鬧繁華的背后,龍江有深遠的歷史,明代建文帝南逃到此,與昔日侍衛彭英相見,“龍江南岸的祭臺”紀念馬匹的忠義,讀來有著濃烈的歷史氣息,從宋代到明代,宜州以寬敞的胸懷,接納過失意的文人或失落的貴族,他們使這方山水蘊含的氣象變得更大。
除了龍江,作者筆下的下枧河風景美不勝收。劉三姐與這片土地有著緊密的聯系。劉三姐是唐代的民間傳說人物,是廣西壯族民間傳說的“歌仙”。在廣西一帶流傳甚廣,她漂亮、勤勞,善歌。劉三姐的傳說始于宋人筆記中,歷經世代相傳,成為了壯族的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下枧河亦稱天河,素有“水秀、山奇、石美、洞幽”的特質。水秀山奇出女英,它孕育了一代“歌仙”劉三姐,至今仍有許多傳奇故事流傳在這條河上。《宜山縣志》里可以尋找到劉三姐在這里生活過的故事,當然這些故事流傳在民間,記載著劉三姐與這塊土地的因緣:“三姐家住下枧河,下枧中枧緊相連。居住山間石崖下,茅草蓋棚來安身。”從民間流傳的山歌和故事中,劉三姐存在的歷史已很難找到完整的考證。民間對劉三姐所表現出的巨大熱情,以諸多活動來紀念她。壯族民間三月三是廣西的傳統節日,人們紛紛來到下枧河流域聚集并以歌聲紀念這位“歌仙”女子,作者說:“唱山歌對于壯族百姓來說,是一種再舒坦不過的放松和享受。”劉三姐的山歌,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的象征,無疑豐富了一個民族的生活內涵,是廣西壯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
對古鎮,古村,古建筑的描寫,依稀可見作者的古樸的人文情愫。如她筆下《清潭碧影話古村》《寫滿記憶的四牌樓》等,有對淳樸傳統鄉風的推崇,如清潭村在清代嘉慶年間已建立村民公約,提倡守法奉公,重視禮儀與孝道傳承;也有對古文化遺址的追溯,面對歷史舊物經歷風雨滄桑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作者通過一個個建筑物還原了悠遠時空下宜州在歷史發展進程當中的榮光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