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讀書,尤愛夜讀。因為大自然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夜的相貌、性情、景致、色彩、聲音、韻味與大白天完全不同,二者有著天淵之別。正因如此,我一次次高高興興地走進春夏秋冬之夜,伏案窗前,開卷而讀。
一桌一椅,一燈一卷,就這么簡簡單單。揣著那份愛得如癡如醉的熱情,小心翼翼地打開散文集,又一次走進感情如波瀾,文筆似瀑布的五光十色的世界……沉浸書海心愉悅,明月高掛渾不知。抬頭望窗外,山朦朧,水朦朧。側耳傾聽,零星的鳥叫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灑滿月光的大地啊,已攬著江河湖泊,花草樹木,田地莊稼……沉沉入睡了。沒有夜就沒有這絕妙的佳境,唯有在這寧靜的夜里,才讀得敏捷,讀得活潑。那所想,所感,所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捧起美文,一讀就三四個小時。時間之長,加之一天工作的勞累,難免疲憊困倦。每當倦意襲來,過濾似的清涼夜風就第一時間笑瞇瞇地從窗外伸來長長的玉手,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臉龐。那么溫柔,那么舒爽。使我頃刻精神煥發,倦意蕩然無存。一遍又一遍的輕撫,仿佛從外到內徹徹底底的洗禮,把倦意洗得干干凈凈,把精神刷得光光亮亮。還我旺盛的精力,還我充沛的體力,從而神清氣爽,活力無窮。當捧起《張志和詩詞集》,讀著《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時,字字入腦,句句入心。讀得醒神,讀得清晰,讀得深刻。唯獨夜里才有這功效神奇的風,也只有這夜風,才能趕跑疲倦,喚回旺盛。白天,無論風多么涼爽,都與夜風無法比擬。
夏日某夜讀宋·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讀罷,我真真切切地感到我已走進了詞中所寫的環境,我已融入了詞中所表達的意境。真真切切地感到,詞里的一景一物活生生,一情一意滾燙燙。放下手中的書,佇立窗前,月光亮堂堂,未入睡的鳥兒嘰嘰喳喳,偶有蟬兒鳴唱,遠方田野的稻禾被月光染得淡黃,蛙喊蟲叫。望著這迷人的夜色,聽著這悅耳動聽的小夜曲,我猛地感到,這首詞不是清清晰晰地寫在夜色了么?
夜,靜悄悄。臨窗而讀,涼風輕拂,月光明亮,多么的愜意。多情的昆蟲不斷送來美妙的歌曲,真是錦上添花。映入眼簾的是篇篇美文,鉆進耳朵的是首首名曲。這婉轉優美的歌聲是清醒劑,使我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遠離懨懨欲睡;它是石子,投進我的心湖,掀起陣陣浪花;它又是一位親密的朋友,一直給我鼓勵,并陪伴著我讀到把書放下……
寂靜的夜,你也在埋頭地讀,你有這樣的感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