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正是雷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當前,雷州發展的主攻方向就是抓改革、抓經濟、抓“百千萬工程”、抓民生、抓作風、抓環境。
烏石23-5油田群航拍圖。受訪者提供
深化三個改革 釋放改革效能
按照省委和湛江市委工作要求,緊密結合雷州實際,全力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任務落地落實,最大限度釋放改革效能。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企重組整合。完善民營企業支持政策直達快享機制,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完善制造業當家體制機制,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推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政策體系,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推動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化民生領域改革。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深入實施民生十大工程,讓改革真正體現利民惠民。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以高質量就業促進群眾增收。完善養老保險、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支持政策,健全“一老一小”服務體系,更好匹配和適應不斷增長的養老育幼需求。加快建立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更好滿足工薪群體剛性住房需求。
深化基層治理體制改革。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守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防范化解各領域重大風險,嚴防發生“黑天鵝”、“灰犀?!笔录R晟粕鐣卫眢w系。深化“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矛盾糾紛預防調處化解能力水平。
規劃整齊、基礎設施完善的雷州經濟開發區。記者李忠 攝
抓經濟促發展 推動經濟穩步提升
要抓牢抓好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構建新產業鏈條,催生新業態新模式。要推動主導產業做大做強。以大唐電廠、烏石油田群開發項目為龍頭,推動稀美、東島、大毛牛新材料等在建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打造臨港產業集群。強化以鏈招商、以商招商、聯合招商,力爭招引一批頭部企業、領軍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努力構建新產業鏈條。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做好水稻種植、熱帶作物生產、水產養殖文章,建好省級現代農業菠蘿產業園、芒果產業園,加快建設珍珠文化產業園,推動海洋牧場全產業鏈發展,大力發展農海產品精深加工,打造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設施農業、數字農業,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休閑康養等深度融合,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要推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協同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海產品加工、制糖、農業機械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在新材料、風電、光伏等領域加力發力,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在新型儲能、低空經濟等領域搶占制高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實現“拿地即開工”。要優化土地供給。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存量土地,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機制。堅持“土地跟著項目走”,加大“熟地”儲備,優先保障重大項目用地指標,實現“拿地即開工”。要加強資金保障。積極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做強投融資平臺,優化金融服務,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放大效應,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產業發展、城市建設。
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深化與海南相向而行,加快推進瓊州海峽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雷州片區建設,打造對接海南自貿港重要腹地。深入對接“雙區”建設,進一步推動雷州與廣州市南沙區深度協作,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臨港經濟區建設,健全政策支持體系,探索與東盟國家聯合建設“兩國雙園”,構筑產業轉移“攔水壩”和“蓄水池”。深化“五外聯動”全方位改革,加快廣東自貿區湛江聯動發展區雷州片區建設,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位于雷州經開區的廣東碧輝眼鏡智造園自動化生產線。記者張鋒鋒 攝
實施“百千萬工程” 開辟發展新空間
要扎實推進強縣促鎮帶村,不斷開辟發展新空間,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化縣域產業發展政策支持,進一步完善產業園區建設機制,因地制宜發展強縣產業和富民產業,推動各鄉鎮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做大做強特色經濟。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有序轉移,探索各類園區、“產業飛地”、“反向飛地”利益分享機制,推動產業園區拓園升級。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城市規劃體系,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化鎮街管理體制改革,高標準建設“百千萬工程”典型鎮,以典型鎮建設為牽引培育一批工業重鎮、商貿強鎮、文旅名鎮、特色小鎮,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做好芒果、甘薯、絲苗米、黑山羊等“土特產”文章,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加快推進“社村”合作試點工作,實現農民和集體收入雙豐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統籌推進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二期工程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穩妥推進農村“三塊地”和“三權分置”改革,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土地資源,讓農民有更多的財產性收入。以典型村培育為示范,創新鄉村建設管理運營模式,加快完善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機制,大力推進縣域“光伏+建筑”應用試點工作,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治理,打造現代化嶺南新鄉村。
茂德公大觀園一景。記者張鋒鋒 攝
改善民生 提升溫度質感
要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切實讓群眾看到真變化、感到真成效、獲得真實惠。
辦成辦好民生實事。拓寬就業增收渠道,統籌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服務。深化“縣管校聘”改革,推動集團化辦學提速增效,加快城鎮學位建設,辦好鄉鎮“三所學?!?,扎實推進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快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著力提升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
織密社會保障網。強化養老服務,完善“長者飯堂”建設管理運行機制,破解高齡、獨居、空巢等老年群體“舌尖養老”難題;落實生育支持政策,健全普惠多元的托育服務體系,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
維護社會穩定。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扎實推進“春風利劍”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突出違法犯罪,推動“平安夜訪”制度化常態化,毫不放松做好安全生產、風險防范等工作,守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在樂田公社食品加工廠的全產業鏈數字化平臺大屏幕上,實時展示各類生產信息。記者張鋒鋒 攝
為擔當者擔當 為干事者撐腰
要提振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激發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強大內生動力,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雷州場景落地落實。
營造向上向善、文明有序的良好風尚。強化紅色資源、紅色遺址的保護利用,深入挖掘“解放海南,功在海康”等保家衛國事跡,大力弘揚“堵海建堤”精神,培育頑強拼搏、奮勇爭先的新風新貌,在全社會營造健康向上、崇尚文明的良好氛圍。
鍛造黨員干部過硬作風。樹立鮮明的用人導向,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和正向激勵機制,深入實施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提升計劃,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于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旗幟鮮明為擔當者擔當、為干事者撐腰,消除干部干事創業后顧之憂,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方向。
激發群眾建設家鄉內生動力。加大對“名城雷州”、“文化雷州”、“故鄉雷州”的宣傳推介,充分挖掘和弘揚雷州文化,講好新時代雷州人奮斗故事,增強群眾對雷州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好激發群眾建設家鄉熱情。
打造“營商+生態+人居”三優環境
要堅持把優化提升發展環境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努力打造“營商+生態+人居”三優環境。
營造優質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完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程代辦”機制,為項目建設提供保姆式、親情化、一站式服務。深化“一企一策”服務機制,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切實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后一公里”。持續推進省信用縣創建工作,完善與南沙區營商環境幫扶共建機制,對標珠三角城市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打造優良生態環境。統籌實施綠美雷州生態建設“七大行動”,深入開展縣鎮村綠化工作,加強東西海岸紅樹林保護和修復,加快建設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縱深推進河湖長制、林長制,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雷州。
建設優美人居環境。優化城市規劃布局,拉開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間。加快推進城區老舊小區改造,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活化利用,持續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高標準規劃建設龍游新城等五大片區,加快推進優質教育、醫療等配套項目落地建設,推動新城高質量發展。加快新城與奮勇廣湛經濟合作園互聯互通,促進城市經濟與經開區產業發展互聯互動,推動產城融合發展。扎實推進文明創建、創衛工作,全面整治市容環境,不斷提升縣城承載服務能力和空間環境品質,加速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魅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