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筆者隨市文明創建辦宣教組再次走進湛江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平臺,和工作人員一起接聽市民來電,傾聽市民訴求,征求對有關問題處理的意見。筆者和話務員一共聆聽了19個電話,其中15個回答“滿意”或“非常滿意”,4個為“不滿意”。另有5個短信回復全都是“滿意”。
從市民的熱線電話和短信回復中,筆者感到相關部門在為民辦實事、做好事中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成效。民有所呼,我有所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成為常態。便民熱線電話架起政府和市民溝通的橋梁。民生訴求得到妥善解決,充分體現群眾的訴求就是最大的民情民意。群眾的期盼,就是各級部門努力的方向。群眾的滿意,就是對有關部門工作的肯定。
在接聽群眾熱線電話時,筆者特別留意那4個“不滿意”電話,究竟是什么問題困擾市民,他們為何回復“不滿意”?其一,霞山觀海長廊夜間一些年輕人聚在一起搞娛樂活動,聲音特別大,持續時間長,噪聲擾民嚴重,但一直沒有得到改觀。其二,霞山區不少學校門口流動攤販過多。城管管時好一點,城管一走又是老樣子。其三,霞山郵電小區內車輛亂停亂放嚴重,影響出入,一直得不到解決。其四,霞山區中金路1號海金地未來城南岸和北岸之間道路車輛亂停亂放,導致交通經常堵塞,熱線電話傳呼下去,有關部門相互推諉扯皮,沒有誰出面解決問題。這些問題很有代表性,可以看出個別部門對“12345”便民熱線電話重視不夠,對百姓呼聲沒有放在心上;對民生之事跟蹤督辦不力,沒有帶著責任和感情去抓好落實。
群眾利益無小事,認真解決好群眾的難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是各級部門應盡之責。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不能充耳不聞、回避推托,更不能無動于衷、不當回事。不因事小而不為,不因事難而避之。要勇于直面矛盾,善于破解難題,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抓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以雷厲風行的姿態完成好群眾訴求的每件實事,以解決問題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以辦好實事的明顯成果贏得民心。用“辛苦指數”換取“幸福指數”,把“民生清單”變成“造福清單”,將“民之所盼”變成“民之所贊”。